到基层去 到企业去 几位大学生别样的就业之路

2013年11月08日 06:44   来源:青海日报   

  大学毕业了,在很多学生挤破头参加国家、省级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类事业单位考试的时候,有一些学生却另辟蹊径,到基层去、到企业去,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描述了别样的青春。采访中,很多正在基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感慨:“不管到哪里,干什么工作,都需要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越苦价值越大。

  贾冕:26岁的店长

  “企业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到基层锻炼。”说这话的叫贾冕,宁食超市海晏路24小时店的店长,今年26岁。

  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的贾冕是青海宁食集团的一名员工,毕业后,他在北京同仁堂干行政工作,没干多久,他带着职业目标从北京回到了故乡西宁,他的职业规划很清晰,就是要在企业工作,用所学专业为企业创造价值。

  贾冕刚到宁食集团就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并提出要到企业的一线门店去工作。“我记忆最深的是,在解放路的门店超市,我用了一下午时间搬了100多箱陈醋,回家后,胳膊都抬不起来了。现在想想,那真是我人生最可贵的一段经历。”贾冕开心地说。

  通过企业的竞聘制度,贾冕当上了店长,并开始策划24小时便民服务超市。 “在这个岗位上,最让我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企业用了我的策划方案,开了西宁市首家24小时便民超市,一家100平方米的超市,年销售额达400万元。”现在,贾冕已经是两个店的店长了。店里一位姓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贾店长年轻,见过的世面比我们多,对超市的营销策划有自己的一套,我们跟着他干有信心。”

  刘生敏:辞去公务员到企业

  刘生敏,1986年生,大学时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选中,派往上海工作。因长期在外父母不放心,她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回到青海。

  2008年,她报考了公务员,被国土资源部门录用,开始了公务员朝五晚九的工作。但仅经过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她却对公务员工作产生了厌倦,在没和父母商量的情况下再次选择了辞职。“年轻人应该不断挑战自己,勇于体现自己能力和价值。”她这样告诉记者。

  2009年2月,她瞒着父母走进了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大门,在新的工作岗位沉下心来。在三个月的实习期内拿着微薄的工资,从基层车间染色球、色块一步步干起,刘生敏没有抱怨。她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员工请教学习,主动参加企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时了解产品性能、市场销售。在工作中讲究效率、方法,并努力超前完成工作,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

  她踏实、肯干和强烈的责任心得到了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不久,便从一名普通员工提拔到生产管理员,现在,她已经是总经理助理了,分管着单位的人事和行政工作。

  朱磊磊:耐得住寂寞,才成大器

  28岁的朱磊磊是黄河水电再生铝业有限公司电解四车间的车间主任,今年28岁。

  2008年从中南大学毕业后他来到这家企业,刚进厂时拿着微薄的工资。虽然是本科生,但进厂后还要跟着老师傅学。工厂投产后活儿多,工作累,很多一起来的同事们没干多久就跳槽了。但朱磊磊坚持了下来,“不受点累哪能学到东西啊。”朱磊磊说。

  付出总会和收获成正比。一年后,企业就给朱磊磊提供了基层管理的岗位,如今已经任车间主任了,工资待遇也非常不错。

  “耐得住寂寞,才成大器”朱磊磊这样告诉记者。

  公司组织人事处副处长张志告诉记者,这几年企业招聘的人才流动性较大,近年来企业招聘的大学生约为100人,但现在只留下了四五十人,企业的用工缺口仍很大。企业留不住人,有部分原因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存在问题,他们总想着赚钱多、干活儿少,环境优、责任小,这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高更远。(作者:辛勤 郭昇灵 王高强)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