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些农区采访发现,随着农村土地加速流转,不少地区出现经营面积数百亩甚至上千亩的种粮大户,资金需求大幅增加。由于抵押物缺失等原因,部分种粮大户难以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不得不四处借债,甚至依靠“高利贷种粮”。
“高利贷”
“过去种几亩地,一次投入几千元;现在种几百亩地,动辄投入几十万元。”一位农业大户说,“眼下种粮最头疼的问题是投入大、风险高,资金短缺。”
重庆种粮大户陈立群2012年种地赚了10万元,高利贷利息支付2万多元。即便如此,他仍然认为,跑商业银行贷款,只能贷两三万元,程序却很繁琐。要解决资金困难,只有通过民间融资。
“以前承包三四十亩地,资金投入不多,还可自行解决。现在自己土地转包已超过1200亩,每年投入接近150万元,可以说种粮患上‘缺血症’,不靠高利贷不行!”安徽省界首市芦村镇芦村农民王明杰说,“到信用社贷款很难,农民没有抵押物,没有人会给你贷款。”
2012年,王明杰为了种粮,找遍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了40多万元。
记者在重庆、河南等地与种粮大户座谈发现,种地超过500亩的大户,通常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利贷种粮”的问题,平均月息7厘-2分不等,比银行贷款利息高出不少。不少种粮大户反映,近年来,种粮1亩地才赚一两百元,有时收成不好,甚至连借款本息都还不起。
河南省武陟县乔庙乡农民王福军流转土地1600多亩种植无公害大米,虽然为“全省种粮能手”,但也靠“高利贷种粮”。王福军坦言,“高利贷种粮”蕴含很大风险:种粮大户资金投入大,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多年来的积累就可能血本无归。“高利贷”会成为“压倒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贷款难”
记者采访了解到,大户种粮靠高利贷,其主要原因是: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阻塞。一方面,银行支农多为小额贷款,借贷资金有限,对种粮大户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农业固定资产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办理抵押融资。
河南焦作市大许庄农机合作社社长郭巨附流转土地2500多亩。2012年,他请市里一家公司作担保,借高利贷100万元,利息加担保费10多万元。
他说,城里的小轿车、客车能抵押贷款,为啥自己的合作社80多台农机不能办理抵押贷款呢?
从2009年起,重庆永川朱沱镇农民梁自然转包1万多亩土地种粮,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超过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种粮3年多,他天天为钱发愁,一半以上精力用在“跑银行”“申请贷款”上,结果一无所获。2012年,由于种粮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流转土地不少已经荒芜。
在一些地方,农民请求银行贷款,需要找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担保,有时候,1人担保一两万元,贷款三四十万元,就要找10多人担保。程序繁琐、办理时间长,
“吓走”一些种粮大户。
新机制
部分农业大户认为,“高利贷种粮”实属迫不得已。政府相关部门应加速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金融方式,打通农民融资的梗阻,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针对“高利贷种粮”的难题,不少一线种粮大户和专家认为,从惠农、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农民种粮应享受基准利率甚至更低利率,国家可给予银行贴息政策,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民放款。
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产权制度建设。在一些地区,可以试点开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即“三权”确定为财产权,可进行抵押贷款,以盘活农村资产,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注入资金。
“随着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宅基地、承包地已不仅仅是生存保障问题,也是农民的用益物权。”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俊说,“比如,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如同市民房屋是其基本财产,市民可以利用房产的财产价值进行抵押,农民也应当有权利实现上述行为。”
专家认为,目前农业经营风险还比较大,开展农村产权抵押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以防止农民“失地”和银行呆坏账增加。在政策设计上,应采取政策性和商业性补偿“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建立专门的贷款损失保障或补偿机制;另一方面,保险等部门可针对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开发相应的保险品种,降低此项业务带来的风险。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