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孩子不听话,父母打孩子是家务事,别人不应插手。实际上家庭暴力不仅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父母的家庭暴力倾向还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让悲剧延续。昨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提升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本市成立首批12个家庭暴力警民调处站,今后“反家暴”将实现多部门联动机制,让更多的家庭远离家暴。
发生家暴民警将第一时间到场
“帮帮我的孩子吧!”一对夫妇离婚后,儿子归男方抚养,但父亲十分冷酷无情,经常无故打骂孩子,在一次对孩子的暴打中,将儿子打成耳膜穿孔,险些失聪。男孩的母亲无助地给市妇联的维权热线打来电话求助。随着家庭暴力警民调处站的建立,此类事件将得到多部门的联动处理。
妇联组织和公安机关联合建立家庭暴力警民调处站,下发《关于建立家庭暴力警民调处站的通知》,规范了警民调处的工作职能和程序,这是本市多部门合作反对家庭暴力工作的新突破。家庭暴力警民调处站对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民警将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和调查取证,告知当事人有权到伤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等基本程序,对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对达到治安处罚标准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适当处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妇联基层妇女儿童纠纷调解委员会也将积极参与对家庭暴力案件的调解,将促进家庭矛盾纠纷化解,更好地维护家庭成员,特别是受害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
1/3父母有过精神、肢体暴力
日前,市妇联对本市部分社区家庭进行了“社区儿童保护工作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父母表示会对孩子使用精神或肢体暴力。与国内同类数据相比,被调查的143个家庭中儿童所遭受的暴力相对较少。市妇联权益部部长苑向者表示,这与问卷中所列出的暴力问题较少、家长忽视家庭暴力问题、儿童遭受家庭暴力后不会表达等因素有关。实际情况应该比调查到的数据更严重。
80后“小爸爸”家暴上升
苑向者表示:“在参与社区儿童保护项目的时候,我们发现,对孩子施暴在两类人群中高发,一类是外来务工人员;一类则是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人士,也就是所谓的三高人员。在走访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个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比较极端的个例。一对外地夫妇在天津做小买卖,天天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经常在外留宿,但父母仍然选择漠视,最后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社区志愿者通过QQ与孩子取得联系,最终将孩子劝回,并对他们的亲子关系进行了调适。对孩子施暴的三高人员大多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孩子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的情绪就会失控,对孩子进行精神和身体上的攻击。”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80后“小爸爸”人群对孩子施暴的情况呈现出上升趋势,他们更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具体的方法却不得而知。他们大多在成长中经历了溺爱的失败教育,于是对自己的孩子不再溺爱,反而推崇“狼爸”“虎妈”式的教育方式。
目睹家庭暴力“也是暴力”
家长对于孩子的暴力除了大打出手之外,还存在着三种冷暴力形式,一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忽视孩子的成长或者给孩子关禁闭。例如: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和丈夫需要清晨四点出门清扫大街和收集、清倒垃圾,就将孩子锁在家里。让年幼的孩子独自在家,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
此外还有语言暴力,骂孩子笨、傻、没用、丢人等,父母的处处讽刺挖苦容易导致孩子胆小怯懦,面对挫折和挑战十分不自信。
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还有一种冷暴力是让孩子目睹家庭暴力。市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9%的儿童目睹过家庭暴力,国内外研究表明,暴力是习得的,儿童从小目睹暴力不但会对儿童当时和将来产生情绪、认知甚至肢体上的伤害,而且会增大这些儿童长大后向伴侣和自己子女施加暴力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暴力的代际传递。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