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农”墨重彩绘新篇

2013年11月28日 09:19   来源:青海新闻网   

  11月,冬意渐浓。但位于乐都区雨润镇的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温室大棚内却是温暖如春,一片片绿色在眼前铺展开来,润湿的空气中弥散着扑鼻的清香:又大又红的西红柿挂满枝间,一架架黄瓜秧苗葱郁茁壮……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心一意为群众。海东,是青海省的东大门,也是全省最大的农业区,其农业人口、耕地面积、主要农副产品均占全省的40%以上。 “三农”工作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

  如何让田畴沃野焕发新景,让海东儿女尽展笑颜?

  今年以来,海东把农牧业生产、“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演绎精彩华章,走出了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建设新路。

  据了解,今年全市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18.7万亩,其中粮食180.2万亩,油料87.95万亩,蔬菜40万亩,瓜果类0.94万亩。全市各类禽畜饲养量达到80.97万头(只),其中生态鸡、獭兔饲养量分别达到274.45万只、111.87万只,各类畜禽出栏数达到294.71万头(只)。

  丰富全市群众“菜篮子”,是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各级政府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契机,狠抓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不仅丰富了群众的“餐桌子”,更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

  针对海东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特色优势农业生产基地不断萎缩并逐渐远离成郊和川水地区的现实,准确把握海东“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数和承载力,初步完成了海东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目前,规划编制已接近尾声,“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367.8亿元,占全省总投资680亿元的55.4%.

  为了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局面,海东不断加大设施农业的发展,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巩固、提高、改造、挖潜、扩面、增量”的发展思路,一手抓旧棚升级换代,一手抓新棚建设,突出抓好肉、蛋、奶、油、果、菜、鱼等各项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引大育小”的原则,着力引进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共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497个,带动农户7.39万户,累计流转土地54.8万亩。

  今年,农业园区开工各类项目179项,预计完成投资22亿元,较2012年增长25%。此外,今年10月份,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作为实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养殖业一直是海东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支柱产业。按照省上“牧区减畜,农区增肉”的要求,加快海东农区畜牧业发展,做大做强肉羊、肉牛、奶牛、家禽、特种养殖六大产业。特别是在今年民和县遴选130户肉羊养殖户,实施了家庭牧场示范项目,每户建设200平方米棚圈,配套青贮池、饲草加工机械,目前畜棚建设已基本完成。

  有思路,有项目、有资金、有土地,再加上合作社的兴起,海东的农牧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可谓是“水到渠成”。目前,全市各类温棚总数近7.33万栋,累计建设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9个,省级规模化养殖场298个。预计今年全市粮、油、菜、果总产量分别达到59.67万吨、13.28万吨、80万吨和1.54万吨,肉类、奶类和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6.75万吨、4.2万吨和0.97万吨,成为全省主要的肉类、禽蛋、蔬菜和果品生产基地。

  回首过去,见证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2014年,海东将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设施温棚7000栋,发展露地蔬菜26万亩,完成全膜覆盖技术推广105亩,力争蔬菜保护区15万亩;重点抓好六大新型普惠性产业,种植业以经济林、树莓和苗木为主,养殖业突出散养生态鸡、獭兔和冷水鱼;着力发展“家庭牧场”为主的生态循环农牧业。利用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牧场1500户。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和着赶超发展的主旋律,海东已奏响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最强音。现代农牧业必将在海东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再结硕果,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海东时报 作者:金显花)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