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月4日在南京历史文化街区长江路上拍摄的隔离桩。
隔离桩常被毁,撤掉后违停重现
集中设置的200多根“梅花桩”原本矗立在南京市长江路9号路段。这件事近几日引起广泛关注。“当初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7日,南京交警一大队副大队长吴晓辉对记者说。长江路地处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路南侧有着多家银行及写字楼,每天在这些单位门口的慢车道、人行道上都停满了各种车辆,给市民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带来极大不便,交警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投诉电话。
“为整治违停,我们采取了贴单、清拖等措施,但效果不佳。”吴晓辉说,“在此情况下,我们就考虑设立软体隔离桩,用物理隔离的方法,阻挡车辆进入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违停。”
软体隔离桩颜色鲜艳,尽管受到周边单位和不少市民的欢迎,但由于设置较密集,也让一些市民觉得有碍观瞻。6日一早,经过的市民发现,原来的200多根隔离桩已经全部拆除。意料之中的是,长江路南侧的违停现象迅速卷土重来。
不仅是长江路,记者在南京市广州路、汉中路等路段,都看到了隔离桩橘黄色的身影。隔离桩由塑料制成,有些车辆根本不管不顾,直接轧上去,造成了隔离桩损坏。
严格整治遭遇尴尬
在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看来,设置隔离桩属于一种“急就章”,“交管部门首先要严格执法,大力整治违停,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路权,保证交通畅通。”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近日已经发出通知,要求在主城区开展环境提升集中整治行动,主城六区的48条城市主干道和贯通性道路,在白天时段严控占道违停。实行“路长责任制”管理,加大违停贴单、现场处罚和清拖力度,一律处罚100元记3分,对违停“严管高压”。
7日上午,记者随南京交警二大队来到城西干道沿线进行违停集中整治。当天上午,交警两个小时贴黄单24张,现场处罚100元记3分7起,清拖5辆车。
交警开出罚单,有些市民并不理解,责怪交警只为了罚钱。“而且,我们的警力不足,道路堵点多,疏导任务重,不可能始终投入这么多警力进行路面处罚。”葛川平说。
记者看到,城西干道在部分路段已经设置了隔离桩。在长江路路段,交警也表示,软体隔离桩撤除后,近期将设置大理石围挡,那样看上去会美观一些。
化解两难问题,需要转变思路
近几年南京日均增加800辆新车,停车泊位严重供不应求。在前年,全市停车泊位的缺口已达70多万个。“在这样的背景下,整治违停太难了!”交警和专家异口同声表示。
葛川平觉得,整治违停应该从源头上进行控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像宜家超市的停车场就有三四层,不仅满足了到本超市购物车辆的停放,而且可以让周边商家借用。“新建商场等建筑物,首先就应配套充足的停车位,但真正让交管部门参与规划的并不多。”
顾大松建议,路边单位的停车,需要充分挖掘周边的停车资源。比如周围小区、支巷的停车位可以综合利用,空车位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及时发布,同时允许市场定价,让停车付出一定的成本。
能不能提高处罚标准?交管部门称,现在南京对重点路段违停现场处罚100元记3分,已经是“史上最严”的处罚标准了。
隔离桩到底是设还是撤?顾大松认为,要转变理念,转换方式方法。“城市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不能仅是交警等行政部门的事,需要共同参与、民主决策。”比如对于设置大理石围挡,交管部门可以把方案拿出来让相关方面及市民讨论,也可以发挥城市治理委员会或类似平台的作用。“如果大部分人都同意,再实施也不迟。”(任松筠)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