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人的70亿元大蛋糕 ——代表委员热议今年的10件实事
新年伊始,对于我区各族干部群众来说,又收获了一个绝对的利好消息:今年,我区将从财力中拿出近10%、约70多亿元,着力办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控物价、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文化惠民、扶贫开发、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等“十件实事”。
自治区两会上,70多亿元的大蛋糕不断地在代表、委员们的口中出现,言语中浸透着无尽的欣喜,脸上也浮现着灿烂的笑容。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种补贴,只要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有!我们农牧民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区党委、政府几乎都替我们想到了。”说起民生这个大词汇,自治区人大代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达娃用村民们收获的一个个“红包”进行了诠释。
2013年我区全力实施民生“十件实事”,整合财力,科学安排资金,提标扩面18项民生补助,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是,我区民生改善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与全国和西部地区还有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的新期待还有距离。我区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8%、西部水平的7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72.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73.5%,同时还有45.7万人没有稳定脱贫,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程度都比较低。
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到2020年实现“两个接近”的目标,也就是农牧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山南地区隆子县日当镇萨琼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子,以前也可以说是该县最穷的村。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均年收入增加到4000多元。如何从这块蛋糕中更好地发展,来自隆子县日当镇的美多卓玛委员认为,就要抓住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重点,围绕提高农牧民劳动技能、发展特色农牧业和产业化经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开展专项调研或联合视察调研,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探索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如何在最新烘制出的这块大蛋糕上下功夫?这次两会上,自治区人大代表、林芝地区科技局党组书记蒲晓军专门带了林芝地区科技局为促进农牧民增收,与内地企业联合开发的5个大类的样品。“我们培育的干天麻,每斤市场价在300元至500元,灵芝每斤800元至1000元,和广州企业合作生产的40克装灵芝孢子粉在广州市场上卖到了2800余元一盒,25克装的灵芝孢子油市场价为3000元一瓶。你说老百姓光靠传统种植能挣多少钱?所以我们可以用这蛋糕带动农牧民技术培训,只有有了明白人,才能搞活土地,让种地成为一种吸引农民的职业。”
同样,达娃有自己的见解:好事要办好,关键在于要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广大群众身上,而且要落实好民生政策,基层作为与农牧民直接打交道的一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不断增强落实政策的责任心,加强自身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同时,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心怀群众、心怀事业,不断增强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也让这些政策春风化雨,沁入群众心田。
在那曲地区政协机关工作的那托委员也表示,作为政协委员,要把促进民生改善作为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主动参与,切实监督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政策措施及各项重大民生项目的贯彻落实,紧扣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广泛征求意见,主动靠前履职,不断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利益。(记者 冯骥)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