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管创新"引发争议 部分人认为系作秀

2014年01月13日 10:52   来源:新华日报   

  1月8日,镇江市退休职工顾华琪等40多位市民,登上了政府部门的领奖台。他们获奖的原因是,作为镇江市城管局组建的“市民找差团”成员,去年该团一共反映城市管理领域的问题4700多件。

  占道经营、违章建筑、窨井盖缺失……面对诸多城市管理顽疾,镇江市2012年8月成立专门“挑刺”的“市民找差团”。“通过这一创新,吸引市民像‘啄木鸟’一样,查找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问题的解决。”镇江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综合协调组组长许娜介绍。

  主动创新执法方式的不仅是镇江城管。

  南京城管曾因“眼神执法”盯走占道商贩名声大噪,且被网友称为“城管创新”;

  一年多前,苏州沧浪、平江、金阊三城区为疏导流动摊贩,共设置便民放心早餐摊点260多处,便民修车、牛奶摊点77个和52个;

  今年,泰州推广“百姓城管·美丽家园”行动,基层城管工作站延伸到社区,重点整治社区卫生、“马路市场”等突出问题;

  金坛、宿迁分别活跃着一支女子城管队伍,践行“柔性执法”;

  2013年下半年,扬州市广陵城管执法分局汶河大队成立首支“礼仪执法小分队”,采取“敬礼+说理”执法方式;

  ……

  城市管理的创新之举,有人称赞,但也常常引发争议,说“只是城管一场作秀”。

  镇江“市民找差团”的一条网帖,吸引了2.6万多人次查看,其中130多位网友跟帖热议,竟呈“一边倒”的质疑。其中网友“丙辰中秋”问:城市管理问题比比皆是,还需要刻意找?典型的做表面文章。

  “管理不到位,有人说不作为;创新吧,又被说成‘作秀’。”多年从事城管工作的南通市城管局市容处处长茅冬平直言不公平。

  内涵、形式不一的城市管理创新,能否最终转化为长效管理机制,是群众认可不认可的关键。64岁的镇江“市民找差团”成员顾华琪去年“挑刺”1000多件。“我反映的问题80%多得到了整改。”老顾说,自己曾怀疑过“政府能真听我们老百姓吗”,但现在大街小巷清洁有序,连垃圾桶的外观都挺干净,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我当城市“啄木鸟”劲头更大了,老百姓也感到“市民找差团”真有用。

  “城管创新,没有止境。”“老城管”茅冬平说,南通城管继去年在市区建设40个便民服务亭,用于疏导修车配匙、缝衣织补等流动摊主的基础上,今年将再增设50个亭子。

  但城市管理创新并非都能“常抓不懈”。徐州市鼓楼区城管局为探索“城管亲民”新途径,前年6月组织了百余名残障儿童和小画手参加一场手绘“童年”公益活动,并表示“将继续关心公益活动”,但至今还没动静。同年下半年,淮安城管系统500多名执法人员职务、联系电话连同本人照片等信息,全部上网接受社会监督,实属加强行风建设的创新举措。然而,记者登录网站发现,以上信息至今没有更新;经试拨电话确认,部分城管早已离开原岗位。

  “向市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精细、长效的管理和服务,需要创新城市管理的思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健荣认为,只要创新的出发点是好的,属于文明、柔性和人性化执法,比如“献花执法”,有利于感化当事人,不管开展过几次,坚持了多久,无疑会产生正能量,哪怕再小,善果就是事实,就不应该简单地否定。就像普通市民只做了一件好事,也应当予以肯定一样,对城管的创新,公众也应报以宽容的态度。即便创新没有坚持下去,也应理性看待,要看是主观上不愿意,还是资金、资源、部门权限等客观因素制约。

  在南京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朱未易看来,面对公众期待,管理创新应当建立在细致、艰苦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本地、本部门的资源、可控因素等实际情况,加强可行性论证,致力于形成长效管理,让市民看到创新管理的实效,才能赢得大家的口碑。或突击式为应付检查考核,或运动式开展活动,或纯粹耍花架子、博眼球、图虚名,这样的创新必然招致公众否定。(王佩杰)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