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对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 产城融合是难点

2014年01月14日 09:48   来源:半月谈   

  编者按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城镇化则是最大潜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推进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建设对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近日,半月谈记者深入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浙江等地调研发现,各地正从产城融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色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拓展小城镇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产城融合看发展 

  只有产业发展而没有城镇社区发育的支撑,那充其量只是一个工业园区;同样的,只有城市功能而缺乏产业支撑,那就会形成“睡城”“空城”和“死城”。产城融合是小城镇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以往产业都是城镇化的配角,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割裂,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家门口的就业,满足人们“就地城镇化”的愿望。围绕如何破解小城镇发展中产城融合这个难点,各地正积极探索。

  服务好一家企业 带动了一个产业 

  安徽省来安县汊河镇位于安徽的东南部,地处南京1小时经济圈核心范围。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水网密布,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第一站。

  虽然这里区位优越,但期望一个产业能带动小城发展,在当初仍然是很难想象的事。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学荣向记者介绍了轨道交通产业是如何进入一个城镇的。3年前,为了寻找合适的投资发展地区,袁学荣考察了许多城镇。“汊河镇把企业的事情想在前头、办在前头,既有软件服务、也有硬件设施。”他说。

  汊河镇党委宣传委员朱广森介绍说,城镇化的前提是有产业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人就聚不起来。汊河镇抓住每一次的企业考察机会,不断推介自己。

  袁学荣告诉记者,他们在汊河的成功创业很快就让一些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公司了解了汊河镇的服务,并踊跃来到汊河,真的是服务好一家企业,培育带动起一个产业。

  当地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截至目前已累计入驻企业71家,协议引进资金81.45亿元。产业园以培育高铁、城际列车、铁路客车零部件加工企业为主,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并已成为中国南车集团重要生产基地。到2015年,产业园将形成100亿元的年生产能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在推进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布、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留住产业 聚拢人气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绝不是修几条马路,盖几栋高楼。发展好的小城镇要么有完整的产业链条,要么是处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留得住产业,最终才能聚拢人气,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小城镇的发展很难做到可持续。

  2013年12月下旬,在四川省青神县青神镇的一家食品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土豆食品、竹笋泡菜等。这些产品大量销往云南、新疆等地,供不应求。生产厂长张素仁告诉记者,目前工厂有160名工人,当地农户占90%以上,其中约40人在县城购房。“2014年新厂投产,还需要更多的员工。”张素仁说,食品厂解决了300多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青神镇游滩村村民徐淑英是在该食品厂务工的当地村民之一,现在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比种庄稼强多了,我的女儿也在镇上一家机械厂上班,我希望家里人能离得近点,大家能互相照应,日子过得才有滋味。”她高兴地向记者讲述。

  在这个当地人称为苏东坡初恋地方的小镇,食品、机械等产业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从招商、规划、金融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打造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青神镇党委副书记刘炼刚介绍说,青神镇有规模以上企业20家,其中12家属于机械制造企业,一年税收可达8600万元。这些企业拥有的上万产业工人以当地人为主。在青神县,当地政府正推动以机械制造产业为主的工业集群集约发展,不断促进农村居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

  一家机械生产厂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近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回家乡就业。公司不断提高员工待遇,还免费提供住宿,为的就是能留住人才。

  专家表示,产业不发展,人口不聚集,就不能叫产城相融。而这其中的关键则是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条。有了好的企业实体和服务载体,才能留得住人才,聚集起人气。

  产城互动之路 

  注重城镇功能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实现产城有机融合、产城相互促进至关重要。专家表示,产城互动是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发展需要,政府规划应从原来的产城分离向产城互动转变。

  江西赣县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奇福认为,应把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县域和镇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科学规划。赣县探索将工业园区道路体系纳入城区交通网络格局,形成一刻钟交通圈,并鼓励和引导园区的社区建设与周边医院、学校、供排水、天然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对接。

  在江西龙南县与深圳市商业联合会共建的深商产业园中,记者看到这里的规划思路是“近期建园,远期建城”,园区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与城市建设相统筹,15%的用地规划用于园区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配套,并规划有生态建设用地,未来既可容纳60家以上的企业,又可容纳2万人居住,成为工业新城。

  在产城融合中,远离城区的工业园区可规划独立形成产业新城,靠近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区则努力实现产业功能和城市发展相融合。安徽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宋直刚认为,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应是协调统一的,小城镇发展要结合各自优势搞产业集聚,小城镇不一定要做得很大,但一定要实现“富”“优”“特”。(记者 刘菁 周相吉 周畅 高皓亮)

  求解人的城镇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专家表示,在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小城镇不同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撬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值得关注。

  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已实现5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但只实现了3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7个百分点之差使2亿多名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城镇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他们的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都成了难题。专家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直存在着“进城易、落户难,同工易、同权难,生存易、过好难,共存易、融入难”问题。

  事实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多样化需求正成为各地探索的重点。

  江西赣县农工部干部丁建基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分类研究进城农民的需求。三四十岁的农民工,更看重教育,希望子女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二三十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更看重城市消费娱乐及住房;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工,更看重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

  为满足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需求,破解城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赣州市在部分市县区探索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教育园区。赣县启动的城北教育园区建设总投资2.9亿元,规划容量15000人,目前已建成校舍面积近10万平方米。

  为了保证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完全实现“市民化”,在四川省内江市,一场更大胆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2013年3月开始,当地农村居民不再受户籍限制,可直接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在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王家庵村,村民周立新以农民身份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她到内江市东兴区社保局参加了60%档次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纳费用5173.2元。以前,由于户籍的限制,周立新只能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其预期养老金收益远远低于现在参加的养老保险的标准。

  这种改变源自于内江市2013年实施的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方案。该方案在养老保险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创新,如增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并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可以相互转换等。真正打破户籍壁垒,开创城乡养老并轨,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也解决了农民工返乡就地融入城镇的后顾之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表示,目前,我国统计在城镇常住人口中的农业转移人口有2.34亿,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存量优先,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使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最终和谐地融入城市社会。

  老板的力量不容忽视 

  记者调研发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除政府之外,还有一股老板力量引人关注。在江西一些县区,一些企业出于稳定和留住工人,以及企业发展的目的,自主采取措施并投入资金,解决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安居、子女就读幼儿园等难题。

  2005年进入龙南县的港资企业勤业公司是江西最大的玩具出口生产企业,现有员工3964人。在勤业公司,90%的员工为本县农村劳动力,当初,多数务工人员住在企业的集体宿舍,在县城购买商品房居住的约20%。2010年,勤业公司变更2.1万平方米厂区工业用地为商住综合用地,2013年4月建成一期共174套住房,二期计划再建约400套住房,这些房子对本厂员工以每平方米3500元的价格销售,且不对厂外销售,一期住房已有150名务工人员购买。

  47岁的刘小会是龙南县临塘乡人,在勤业公司上班已有7年,每月平均工资1500元。丈夫在县城做小本生意,两个子女在外读书。2013年4月,刘小会以每平方米3500元的价格从单位购买到一套124平方米的楼房,首付12万元后,刘小会如今每月要还房贷2345元。勤业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部分员工举家迁入县城,家里既有老人又有孩子,一般更倾向于选购三室两厅较大户型。

  龙南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勤业公司用工最多、企业转型发展好,允许它进行了试点。因担心企业变更工业用地为商住综合用地有打法规政策擦边球的可能,龙南县暂不再批准其他企业使用这种方式解决员工住房。

  勤业公司在厂区车间附近还建有20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现有120名幼儿、8个老师,接送时间根据务工人员的务工时间灵活确定。每个孩子除了交纳一日三餐每月共260元的伙食费外,不需交其他任何费用。

  江西仟亿家具公司是南康市一家从事酒店家具用品生产的企业,现有员工280多人。为留住员工,这家企业鼓励务工人员在城区购房,并承诺为在企业务工时间较长的员工支付购房首付,2011年公司已为7名农民工技术骨干支付了人均7万余元的购房首付款,这些钱相当于企业部门主管的全年收入。公司总经理范定辉表示,今后将继续执行这一奖励政策。

  赣州市委农工部副部长吴诗东说,大力推进城镇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鼓励全社会参与,发挥好企业和老板力量助推农民工市民化,但要注意加强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务工人员利益不受损害。

  撬动民间资本天地宽 

  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是“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形成城镇化多元投资主体格局,真正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难题。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资相对丰厚,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积极性高,也有民资建城的成功实践和良好传统。基于这一实际,浙江省的小城市试点镇积极出台政策,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据统计,2011年至2012年,浙江省级专项资金促动了100亿元的市县资金配套,撬动了434亿元的地方政府投资,拉动了1700多亿元的民间投资,可谓“四两拨千斤”。

  浙江省的27个小城市试点镇还组建股份制投资建设公司,以BT、BOT、公办民营等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整合资源设立政府融资平台,共融入资金88.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950亿元,社会资本占小城市投资比重高达77.4%。

  “目前,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只要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一定能带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城镇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记者 刘菁 高皓亮 周相吉 商意盈)

  田园小城风光好 

  “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诗一般的语言,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明确要求。因为道出了百姓心声,令国人眼前一亮。

  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旅游小镇、文化创意小镇、休闲养老小镇、生态低碳小镇,鼓励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路,才是小城镇的生命力所在。专家表示,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田园城市应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趋势。

  尊重自然 留住历史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是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但如今一些地方的现实却是,一些乡村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乡”、河流“鱼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说,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们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实现了城镇化,环境被破坏掉了还有什么意义?

  他说,生态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尺度。今后的城镇化建设,要回到以人为本的本质上去。对于造新城,要从规划角度重新审视,避免破坏生态;旧城改造,也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湖泊、绿地等生态系统保留下来。

  拥有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七孔古桥广济桥、丰子恺笔下“江南佳丽地”的代表,古迹遗存众多的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近年来也面临着一道摆在众多古镇面前的“考题”:发展与保护,如何两全?

  将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贯穿于中心镇建设的全过程,是塘栖镇给出的回答。

  在这里记者看到,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广济七孔桥横跨河上,运河两边是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建筑,还有御碑文化主题公园、漕运仓储博物馆、水北风情街、丝绸博物馆及文化街、水南街老建筑等。

  古镇塘栖的探索,是杭州市中心镇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并举的一个缩影。在杭州市的决策者看来,中心镇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面子”,更要有文化传承、文化建设的“里子”,这样“内外兼修”方能避免“千镇一面”。

  传承文化 打造特色 

  专家表示,新型城镇化应引入地方文化传统样式,让乡土文化在城镇找到新的生存发展土壤,让村民情感有所寄托与附着。

  “庐陵文化不能停留在书中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应该能让人直接感知和触摸。”江西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说。吉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立足“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发展定位,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的保存与再现,城市建筑注重传承“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风格。

  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史学家罗泌的故里,同时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2010年被住建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既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和文化底蕴,又展示绿色秀美的自然生态。”富田镇党委书记胡承国告诉记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富田镇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改造理念,对富田、匡家、坡下等古村进行保护性修复,对古村的开发全部依势而建,坚持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尽量保持古村原有风貌。

  “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态照抄照搬到农村,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提高生态绿化面积、提高城镇宜居程度,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说。

  为实现古村新镇环境卫生管理常态化,富田镇还规划建设一座垃圾中转站,并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在古村内聘请20余名环卫人员,加强城镇卫生和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吉安市正以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认知,保护和延续庐陵文化的美好家园。

  专家表示,城镇化建设不能只看我们有没有盖起了高楼,更重要的是看我们有没有把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保留好、传承好。文化才是城镇之间彼此区别的关键和灵魂。

  绿色生态 绿色产业 

  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丹棱县是一个传统农区,其城乡发展出现“小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丹棱县不少乡镇依托自然及历史资源,走上一条以旅游、现代观光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有着3.3万人口的丹棱县双桥镇并没有跟风上各种工业项目,而是依托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旅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向农业业主和三产经营者转变。双桥镇梅湾村村民梅旭斌在2010年就开了一家农家乐,随着梅湾村生态旅游的兴起,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他年收入已经达到100万元以上。记者在梅湾村看到,大片橘子、柚子树环湖分布,在郁郁葱葱中,一栋栋干净、明亮的楼房掩映其间。

  梅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尤高均说,梅湾村三月桃花红,四月橙花香,六月蜜桃熟,八月葡萄紫,冬月脐橙黄。经过这些年的培育发展,这里已经是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四川省级生态示范村。2013年上半年,该镇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26户农民转变为三产经营者。双桥镇正依托梅湾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环线,形成“景在镇中,镇在景中”的小城镇特点。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处长张弛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打造都市城郊型的美好城镇,可以让城镇成为城市的后花园、靓丽的风景线,满足了现在的城市人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的浪费。

  一湾河水缓缓流淌,碧荷烟柳映照下,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林立,勾勒出沈福村如画的田园美景。“过去这里是土坯房,泥巴路,现在都要变成4A级旅游风景区了,城里人来了都不想走。”70岁的黄陈珍老人说这话时笑容满面。

  沈福村地处合肥市郊的包河区大圩镇。自2003年起,合肥市包河区积极打造大圩镇乡村旅游带,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保持完好的田园风光,这里每年能吸引国内外游客约50万人次。2013年该镇已经正式上报申请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圩镇沈福村党支部书记沈训鲁告诉记者,镇里近年来抓住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按照美丽乡村的要求,以改变村庄面貌为突破口,以富裕农民为目的,加强村庄整治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农业休闲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已经突破万元了。

  专家表示,一句“记得住乡愁”,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也给城镇化规划者、建设者提了个醒。各级决策者,更应成为专家型管理者,科学合理规划,多听百姓意见,多听专家建议,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一个个更美丽更现代、有传承有记忆的新城镇。(记者 高皓亮 周畅 商意盈 周相吉)

  人在小城有新“范儿” 

  ——湖南望城、宁乡小城镇见闻 

  在湖南长沙望城区和宁乡县,那些小城镇像洞庭湖的珍珠一样,镶嵌在长沙周边。记者近期深入望城区靖港、乔口、新康、铜官、格塘和宁乡县关山等乡镇,细细品味着这里人与小城镇的“国际范儿”“文艺范儿”“青春范儿”。

  “国际范儿”:小城镇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数亿人在城乡之间流动。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表明:2020年前到2030年前,中国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3亿和3.9亿。

  陈杏华正是看准了新型城镇化商机的农民企业家,他已经把主要精力从长沙的建筑业转向了小城镇建设,投资近4亿元在望城区格湖乡建设了一个占地8000亩、包括一个水库在内的农业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园。

  2013年9月,陈杏华的千龙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了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城市(城区)联盟第一次峰会,这个以研究统筹城乡模式,探索新型城乡关系为主题的会议迎来了美国、意大利、德国、荷兰等46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李肇星、龙永图、袁隆平等名人出席,一个国际会议与一个俗称“农家乐”的大农庄联系在一起。

  “我已经拒绝了很多批境内外投资商的房地产开发合作意向,我觉得新型城镇化不是大搞房地产开发。”陈杏华对记者说,未来的目标是要和地方政府探索合作,参与在望城区格湖乡打造一个休闲农业旅游小镇。

  在距离陈杏华农业庄园十几公里外,湖南柯柯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三桥村村民签订了400亩农田流转租用合同,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现代绿色蔬菜种植观赏玻璃房,在它的周围,由11家企业组成了长沙望城区蔬菜产业示范园。这个蔬菜产业园已经有了“国际范儿”。

  “我现在雇了74个工人,其中八成来自周边农村,每人每月发2000多元的工资。”公司董事长何桅说,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租金,打工有收益,还获得了蔬菜栽培技术培训,他们很高兴。2013年6月24日开业后,生意很好,已有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客商陆续来商谈合作。种蔬菜也能种出国际生意,过去真是想不到!

  “文艺范儿”:能品味的独特个性 

  走在望城和宁乡的小城镇里,你可以发现不同的特色和品位。在这些小城镇的商铺里,你可以买到各种有关本地的历史文化书刊,而经过培训的导游,可以流利地朗诵古诗词,为你讲述本地动人的历史故事。

  “你们看这墙上的画,好看吗?”望城姑娘刘向宇指着一处民宅外墙上的绘画对记者说,“这是湖南师大美院的学生画的。”

  刘向宇是新康戏乡开发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负责戏文化的市场管理和运作。依托当地源远流长的花鼓戏、皮影戏、酿酒等文化和技艺,新康弘扬戏文化特色,启动“戏乡”建设,着力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风情小镇。在已有的剧院和“戏街”基础上,当地还计划开办一所成人艺校,培养戏曲从业者。

  小城镇在变化,人的生活在变迁,改变着当地的农民,也改变着下岗工人刘志广的人生轨迹。具有“湖南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刘志广,是铜官镇街上最早开设陶艺作坊的人。

  “开设家庭作坊,全部的流程都必须熟练。事实上,从倒闭的工厂下岗后开设这家家庭作坊,那时收入在这个闭塞的地方,也就是比当地的平均收入略高。”刘志广笑着说,虽然这里有几百年的陶艺制作传统,但早些时候一个陶艺作品的价格很低。2011年,这里进行小城镇改造以后情况变得完全不同,现在作坊的订单应接不暇,我们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元了。

  如今,他的作坊面积已经超过2000平方米,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雇佣工人最多的时候超过20人。在作坊对面,他还有一个陶艺体验馆,每年接待几万游客进行陶艺培训。忙着打理陶艺作坊的刘志广在开办了两年的淘宝网店后,还是决定将网络生意交给代理人、32岁的曾冬阳。曾冬阳有10多年接触网络的经验。现在他们已经在淘宝和阿里巴巴筹建了网店,并通过搜狗、58同城、360等知名网络公司进行广告推介。

  正是由于小城镇的拉动,望城和宁乡的城镇化水平每年以超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并涌现出一批特色乡镇。行走其间,人们可以在靖港寻古、乔口吃鱼、铜官玩陶、新康听戏、关山听三国。一路走下去,犹如穿行在一个文化大长廊中。

  “青春范儿”:充满希望的未来 

  26岁的毛颖超是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2013年9月,她通过湖南省委组织部的考核选调,正式上岗成为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的村支书助理。她的工作是负责村里日常事务和网络管理,同时义务兼做关山古镇这个4A级风景区的导游。

  “我每月的工资是1932元。”站在风景如画的关山古镇的新路上,毛颖超说,也许我不会一辈子待在这里,但我热爱这片土地,它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动力,也给了我幸福和梦想。

  这个稚气未脱的姑娘,能流利地讲述关山古镇关于三国英雄关羽在这里屯兵打仗的故事,并将当地开展新城镇建设,打造葡萄、茶叶、水果、蔬菜四个千亩产业基地的发展情况介绍得清清楚楚。

  “我一个研究生在这里当村官,我的同学们开始有些不理解,但我把我工作的照片和生活情况上传到微信群上时,他们都很感叹。”小毛说,中央的决策,让我看到农村的发展方向和我自己的人生方向。现在的农村充满发展的希望,我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期待。

  小毛工作的关山村有626户,共2600人。这里从2009年起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工作,村里提出了“探索一条新路、做好一篇文章、实现一大转变、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努力建成“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窗口”。

  62岁的向霞光是一位退休的村主任。对于如何看待新城镇建设吸引毛颖超这样的高学历年轻人的现象,向霞光说,这是好事!他们有知识,眼界宽,可以给我们讲解新的改革政策。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价值得到提升。

  站在3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向霞光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村里其他500多户村民能和已经迁入新居的67户村民一样,尽早搬入新房,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一起致富。然后,我想再活30年,多享享改革开放之福!”

  新型城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在东方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人们创造更多机会。(记者 沈虹冰 高川 王健)

  小城魅力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一味贪大求洋的城市化到注重小城镇发展的城镇化,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之路正在回归多元和理性,让小城散发出独特魅力。

  我国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现实和历史原因,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计划经济年代小城镇建设就一直滞后于大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大城市更是以摊大饼的方式快速扩张,而小城镇发展却有所弱化。作为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和分担大城市人口等发展压力的小城镇,在城乡发展链条上是重要一环。

  资料显示,在德国,60%的人口、80%的中小企业分布在两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产业和人口布局。而我国,2010年,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比重只有20%左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这也意味着小城镇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

  小城魅力是生态之美。古朴的石桥,静静的小河,略有起伏的石板路,看得见的山水田园……这是记者采访中所见的小城风景。与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相比,小城镇的生活更宜居。

  小城魅力是闲适之美。在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慢生活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而有些小城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期望,没有步履匆匆的人潮,没有堵在路途的车流,更少有“压力山大”的抱怨,小城的节奏如同一首舒缓的乐曲,不疾不徐,听从内心。

  小城魅力是人居之美。在那些保留着原生态特色的小城,少有钢筋水泥的丛林,没有负债累累的房贷,没有每日穿城而过耗费数小时的上下班之累,与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相比,小城较低廉的消费水平、更经济的出行和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是许多人所向往的。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虽一字之差,却是发展理念和路径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有效吸引人们就地城镇化,增强小城魅力,还要靠更高质量的城乡规划、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多的财政投入方能达到。相信以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为契机,定能开启小城魅力新时代。(文 杨玉华)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