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希
2013年12月25日,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召开了新闻通气会,为市民勾画了6年后的长沙城市画卷。
2020年,长沙什么样?如何破解现在城市发展的困局?长沙观察为您一一解析。
长沙城市发展的未来空间在哪里?
近年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长沙城市建设由“沿五一路时代”迈入了“沿湘江时代”,这为长沙市“东提西拓、南延北进”的城市蓝图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
长沙未来发展空间一部分来自于旧片区的改造,一部分则来自于城区的扩张和新片区的打造。
伴随市民多年的四大市场,已跻身于城市腹地将整体搬迁,或部分外迁:马王堆农产品市场将整体外迁至长沙县黄兴镇,建设湖南长沙农产品物流中心;三湘南湖大市场将石材市场、不锈钢加工市场等外迁,进行市场商业开发;红星大市场新选址跳马乡金屏村,将建设成现代化全功能型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作为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批发市场和全国第四大市场,高桥大市场将仓储物流整体搬迁至黎圫乡。
“除了四大市场的改造,长沙市还将推进大河西先导区以及高铁新城、隆平新区、临空经济区、城北商贸物流区等片区建设,空间布局上形成‘单核心圈层蔓延式’向‘多中心轴向组团化、廊道化’的发展态势。”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冯意刚介绍。
4年后,长沙将建成省府新区、市府新区(滨江新城)、南湖新城、新河三角洲等片区,基本建成梅溪湖、黎托高铁城、洋湖垸、金霞等新城。
市委、市政府的西迁,省政府的南移,也促使湘江两岸的河西中央商务区与河东中央商务区,形成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长沙城市双主中心,岳麓、星马片区成为城市副中心,辐射拥有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万达文化旅游城、德思勤城市广场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外围城市组团中心。由长沙城区北部的乌山—谷山廊道、南部的岳麓山—莲花山廊道以及通过基本农田连通南北的廊道组成的“工字形”生态廊道,构建成长沙多中心、组团化、廊道体系。
根据规划,至202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将扩大为630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增长至1000万左右。
怎样缓冲主城区承载压力?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如何缓解主城区空间压力、资源压力,当前最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外延建立“卫星”小城镇,发展大城市外围新的工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城市的承载职能。
2012年7月31日,长沙市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小城市)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一批人口规模达3万至10万人的中心城镇,通过以城带乡、以镇带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分解中心城市的压力。
根据规划,长沙周边重点建设一批中心城镇,形成铜官、永安、大瑶、灰汤等5个小城市,金井、沿溪、镇头、花明楼、流沙河5个中心镇,开慧、乔口、莲花、大围山、沩山5个特色镇。
“小城镇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补足大城市空间不足的‘短板’。”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县乡规划管理处处长冯健文说。
将中心城市职能适当分解到小城镇,通过规划引导带动“卫星”小城镇发展。暮云规划建设长株潭三市共享的融城商业中心、长株潭体育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灰汤规划建设会议培训基地、康复疗养基地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开慧、金井、乔口规划建设蔬菜研发中心、农副产品基地、水产品养殖交易基地等;铜官、永安、大瑶等乡镇规划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用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分散中心城市制造、物流仓储的压力。
现在15个小城镇中,每个卫星小城镇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直接承担城区某些拥挤产业或不再适合在主城区发展的产业。
交通拥堵如何缓解?
2003年长沙市在编汽车数量为40万辆,2013年底已达150万辆左右,城市交通压力急剧增大。
2013年底,长沙市城乡规划局进一步修改完善《长沙市快速路及立交系统规划》及相关研究,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应对交通拥堵。长沙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修编“井字+环形”快速路系统,并对三一大道、洞井路等8条规划快速路建设的可行性作进一步论证。
“快速路实际上就是形成交通的‘封闭式连续流’,即没有红绿灯,人车严格分流。”长沙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编制管理处处长黄握瑜介绍,建成后的快速路将实现长沙市中心城区内部“30分钟交通圈”、长沙中心城区至株洲、湘潭、浏阳、宁乡的“60分钟交通圈”。
除了快速路的设计,城市立体交通网的构建,也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手段之一。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王慧芳介绍,长沙地铁2号线已进入试运行阶段,1号线2014年5月也可投入运行。从2013年起,长沙每年投入上百亿元加快完善地铁交通网络,至2020年将开通7条地铁线。
湘雅路隧道、学士路大桥、黄桥大道大桥、冯蔡路大桥、丁白大桥已做好规划设计和方案论证,届时湘江跨江通道将达到15座。
在不久的将来,长沙市将形成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不低于8km/km2,快速路密度0.4km/km2的便捷交通体系,用以缓解城市不断扩容所带来的交通拥堵。
怎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目前,长沙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只有6至7平方米,未来城市公共绿地有望达到人均10平方米。黄握瑜介绍,2013年底,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已将12条、全长约220公里的城市绿道规划送市政府审批。该规划计划3年建设600公里绿道,5年时间建设1000公里绿道,实现居民步行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45分钟可达市域绿道。到时,一条条绿道将把长沙数十处公园、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一道独特宜人的风景线。
未来几年,长沙市将陆续出现居民300米见绿(小型街头绿地),500米见园(包括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
“无论是引进新项目、创建新园区,还是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长沙市坚持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留足绿化、休闲空间,克服‘水泥森林’的弊病。”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解成说。
按照保护重要生态资源、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维护城市特色生态格局的思路,长沙市全面推进湘江流域长沙段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建成城区内湘江、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等滨水风光带,修复岳麓山等风景名胜区,推动绕城高速环城林带建设,提升西湖文化园、洋湖湿地公园、大王山森林公园、汉长沙王遗址公园等城市公园绿化密度和层次。提升后湖景区、后山景区和石佳岭景区形象。
文化名城与山水洲城如何融合?
当 “千城一面”、“南北雷同”已成为中国城市的通病时,实现文化名城与山水洲城的高度融合,成为了长沙市规划发展中的主要课题。
2012年,长沙市公示《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北至湘春路,东南到芙蓉路、建湘路、白沙路,西至湘江,总用地面积为5.6平方公里的范围列为明清长沙老城,重点控制,以保护历史城区范围内整体风貌、重要街巷格局、建筑高度控制、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资源。
2013年,长沙市太平街历史街区二期工程、潮宗街第二个历史街区申报和规划编制、汉长沙国王陵遗址公园建设陆续启动。
今年1月2日,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在长沙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形成改造一片区域、带动一方繁荣、形成一带景观的综合效应,严格保护古遗址、古建筑、古街区、古迹,严格保护山体、湖泊、湿地的自然形态,让文化融入城市里,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感受山的秀美、水的灵气,留得住城市记忆,记得住乡愁”。
“长沙将完成好对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冯意刚说,另一方面长沙将重点打造滨水和岳麓山周边地区,在湘江临江地段严格控制住宅建筑,重点建设高端商务楼宇、酒店、宾馆,精心打造“百里滨水走廊”形象展示带。
除此之外,还将启动浏阳河两岸地区城市设计,开展12个洲岛的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重点保护岳麓山以东地区,包括湖南大学校园风貌、近现代建筑群……凸显长沙的山水之美,
另外,从2014年开始,长沙市将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布局、统一建设,建成两馆一厅、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省博物馆(扩建)、傅家洲名人园、长沙市青少年宫等,使之成为城市标志性名片。
下一页:看长沙如何打造品质城市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