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铺盖卷到洗剪吹到拉杆箱 春运透视城市转型发展

2014年01月30日 08:13   来源:东方网   王铭泽

在传统的概念中,铺盖卷、军大衣、蛇皮袋,是春运中务工者的代名词。

现如今,春运中的务工团体,无论是形象还是“装备”,正努力靠近这座城市。

  东方网记者王铭泽1月30日报道:以往每到春运,许多媒体都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到火车站拍摄首趟春运临客的图片,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套着厚厚的军大衣,扛着长长的铺盖卷,拖着重重的蛇皮袋,走向返乡列车的农民工背影的镜头,这些似乎成为农民工形象的代名词。如今,在明确了“外来务工者”的身份定位后,老一代农民工的传统形象似乎已渐行渐远,上海站近年的春运返乡团体客流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杀马特”、“洗剪吹”成了今年春运新的关键词,让人们关注起新生代务工者在城市的融入问题。春运火车站成了透视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窗口。

  2011年春运,记者曾出过一篇稿子,标题为《火车票难买候车厅也难进?乘客:哪怕给杯热水也好》,描述的是当时受到两小时检票制的规定,一些顶风冒雪提前买到票的乘客,不得不在风雪中继续苦等。稿子发出后,引起上海站的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站外候车的务工者提供躲避风雪、供应热水的场所。而今年春运,短短3年时间过去,上海站的乘降组织似乎与平常高峰无异,很少有以往在站外苦苦等候的情形,也难得会看到靠在墙边席地而睡的乘客。

  一位铁路员工向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上海几大车站的分流作用明显,特别是虹桥站吸引并容纳了大批乘客,使得春运高峰时段上海站不再会被挤爆。而另一方面,乘客的行李在越来越精简,一个小挎包、一个拉杆箱就能成行,这样的情形在多为务工人员的团体客流中也很常见。“务工者的改变还不仅仅体现在行李上,今年团体票预订时就有一些质疑声音,提出为何只能选择普速列车硬座和动车二等座,务工者对出行的舒适度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了。”

  无论是铁路员工的视角,还是其他乘客的观察,传统的“农民工”形象已逐步被颠覆,如今的“务工者”正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不再像他们的祖辈、父辈们,城里挣钱乡下花,他们拼命的工作,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大大的城市里有属于他们小小的一个角落。虽然在镜头中,“杀马特”、“洗剪吹”可能成了他们的具象,但至少一款智能手机、一台平板电脑表明了他们的努力。

  城市交通专家陈必壮这样来描述他对“杀马特”、“洗剪吹”的感受: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在沪的诸多企业提出了要求,产业结构转型是这个城市当下的发展主基调,企业要么积极升级产能、改善管理,要么就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中被清理出去。因此,一大批企业进行了自我升级,而企业文化的提升也是其中一部分。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会去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从而导致传统出卖劳力的“农民工”逐步转型为技术蓝领,成为了务工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带动了对各方面的需求,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生活水平。当然,囿于地域文化、传统观念、收入水平等因素,导致务工人员在融入城市过程中,仍存在尴尬。

  2014春节专题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