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胎政策,浙江省是最早执行的省份之一,今年1月17日开始正式实施。
不过,能生,不等于马上就生。省人口计生部门相关负责人徐文平说,从目前申请准生证的情况看, 1个月申请时间里,全省没有出现传说中的“井喷现象”。最早试点的市,3个月下来申领准生证的据粗略统计不到300人。
浙江准二胎爸爸妈妈不“热情”,他们还在纠结,“腹黑”的大娃,二胎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多了一大批孩子,接下来的医疗、教育资源跟得上吗?准妈妈老大不小了,到底是生还是不生……
昨天,在由浙江省科协、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科学+百日谭”活动上,主办方请来了三位专家—
省人口计生部门相关负责人徐文平先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治芬女士;心理学博士、杭州市五云疗养院院长骆宏先生。
我们请三位专家,从不同领域为大家解答:这第二个孩子,要不要生?
儿子含泪谢爸妈不生二胎
心理学家:让孩子受点挫折吧
“二胎政策一出来,我们家里就热闹了。我们兄弟2个,但爱人都是独生女。”有位爸爸在现场跟大家分享他家里的“二胎风波”。
弟兄两家的对话是这样的:
弟弟家。爸爸妈妈问大娃:“我们再生一个小朋友好不好?”10岁女儿(表情冷淡语气无所谓):“随你们便。”
这个问题一直在他们家被孩子弄得瘆得慌。
哥哥家。爸爸妈妈问大娃:“我们给你添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好不好?”13岁儿子(心不甘情不愿地想很久):“那Ta会不会跟我抢荷包蛋吃?”
爸爸妈妈无语了:“荷包蛋我们可以多做几个,大家都有得吃。”
小儿仍然老大不乐意,爸爸妈妈思忖多日,跟他说,“我们决定不生弟弟妹妹了。”儿子(含泪)说,“谢谢爸爸妈妈。”
怎么跟享受惯了父母独爱的大宝贝说生二胎?很多父母都想不好。
“有人跟小朋友抢爱这件事情,就跟引入竞争机制一样。”现在这个社会非常强调合作,但是独生子女一代人长大,这方面的能力不如之前几代非独生的人。“其实,两个孩子会加强团队的合作。因为团队的合作是在‘争’这个过程中学会的。”骆宏常常跟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说一个观点:“请不要剥夺孩子的痛苦。”
我们现在太爱孩子不希望他们有委屈,希望他们天天快乐,但是恰恰他们天天快乐,没有人跟他们有一些良性的“争”、“夺”,所以他们才不知道真正的快乐,或者不珍惜难能可贵的幸福。
全省“二孩”未现井喷
教育医疗等资源能同步跟上
这批“二胎”,都是响应政策“新鲜出炉”的,娃儿们会不会扎堆而来?来了这世界,孩子将来上学,到以后找工作……会不会出现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
“我们要不要现在生,还是隔几年再生?”忧心忡忡的爸爸问。
徐文平给大家介绍了一组数据:“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浙江全省前5年,每年符合二胎生育标准可出生的孩子,大概是10万人/年;后面5年,大概是8万人/年。”给大家做个比对参考:目前全省每年净增人口20多万(出生率大概是10/1000,死亡率不到5/1000)。
从政策下来到现在1个月不到一点,从目前的情况看,徐文平说,全省没有出现“井喷现象”。“所以根据这个趋势看,接下去总数还不会太大。我想我们的这个政策能够落得了地,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肯定在同步跟上。”
张治芬给徐文平做了个补充,也给“准二孩父母”一颗定心丸—“从医疗支持上来说,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钱江新城院区)将在今年下半年(估计在八九月份)正式营业。这个新院区有600张床位,能很好地解决杭州市民的生育问题。”
头胎剖宫产的妈妈风险大
妇科医生:社会多关爱女性
种种前序“铺平”后,妹妹可大胆地往前走了?
妹子其实还是担心的。
曾经有媒体对数百对符合二胎生育条件的适龄夫妇作调查,结果显示:有意愿要二胎的爸爸,占了49.7%;而妈妈低出好几个百分点,在43.4%左右。
这背后的潜台词好像是,老婆对老公说:“又不是你生,你当然说得轻巧不‘腰疼’。”
从年龄和二次生育的角度来讲,妈妈们都是家庭“创造新生命”过程中,承担最大风险的角色。
张治芬自己也是一个强烈想要二孩的妈妈,但是她为妈妈们说一句真心话:“从生理的角度说,生育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妇女罹患乳腺癌、宫颈癌的风险,其他给妈妈们带来的都是不同程度的风险。生二胎的妈妈,大多数年纪不会太轻,年纪越大,身体条件本来就每况愈下;加上第二次生产风险,尤其是对头胎是剖宫的妈妈来说,都是冒险的。”
骆宏是一位二年级孩子的爸爸,他也非常理解妈妈的烦恼:“不光是产前,更多的孕妇会在产后出现抑郁。国外做过统计,80%的孕妇会得产后抑郁,因为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分工、个人事业的牺牲等等,都会给产妇带来心理障碍。”
妈妈不易。“但是我仍然强烈感觉到妈妈们为这‘甜蜜的痛’做出的奉献。” 张治芬接受了各种各样的“高危准孕妇”来门诊:有40多岁还想再生的;有的自己有高血压、甲状腺疾病……
爸爸也不易。“如果十年前,问我生不生第二个,我是坚决要生。但是现在让我再生一个,我的态度是坚决不生,我女儿小时候半夜哭,我熬着陪她一夜没事,现在我上了40岁,已经是老年人生活模式,熬夜,受不了了。”
“从医疗角度讲,我建议大家,怀孕前3个月,到医院再做全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不良的生活、工作环境对妊娠带来的影响。从人性角度讲,我想说,妈妈们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有机会再生育的家庭,成员之间对二胎生不生的商量,尽可能地将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