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彤,一路走好!你去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敬佩,愿宝贝来生健康平安!”
“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同样身为人母,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彤彤父母做出这一决定的不易。彤彤父母的义举非常有意义,不仅给有需要的病人带去了生的希望,也让女儿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
……
有鲜花,有掌声,有泪水,有谢意,有祝福……昨日,许多市民及网友和本报联系,称赞彤彤父母的善举。市民赵先生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连着用了三个“赞”,他说:“彤彤父母的善举感动了我们全家,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博爱精神,引导大家向善向好,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仁义大爱!”
网民“柳树的叶儿”留言说:“温暖!感人!敬佩!我是哭着读完这则报道的,人死了什么也留不下,还不如像彤彤这样,逝后将器官和遗体捐献出去,用于那些急需帮助的人!”
34人中18人表示愿意捐献
你愿意在逝后捐献器官吗?围绕这一问题,本报记者在省城街头对34位市民进行拦截采访,结果发现,有18人表示愿意捐献器官或遗体,有16人表示不会捐献。不愿捐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市民李先生说:“器官捐献对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冲击太大,这也是我不会捐献的原因。再说了,即便我愿意捐,父母那关恐怕也过不了。”
除传统观念因素外,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捐献遗体或器官,还与“未来变数太大,不能确定自己最终是否会捐献”,“亲属朋友不同意”、“不相信医护人员,怀疑其从中捞取利益”等因素有关。
河北医大三院专家窦剑认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才能让器官捐献工作有章可循,顺利实施。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传统观念。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让公民对器官捐献获得广泛了解和高度认知,从而变成自愿行为。
记者了解到,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共同开展器官捐献工作至今,全国已完成逾1000例公民身后器官捐献。和全国每年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30万患者等待移植相比,自愿捐献发展并不快。就我省而言,目前,约有近百名肝病患者,有几十名肾病患者排队焦急等待器官移植。“真正阻碍器官自愿捐献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传统观念。”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传统上忌讳在生前谈死亡,而且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的观念根深蒂固。
河北省红十字会及河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表示,今后将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献知识,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器官捐献的行列。
邯郸14岁女孩昨捐“生命礼物”
记者昨天从河北医大三院获悉,继彤彤捐献器官之后,昨天又有一名女孩捐献了宝贵的“生命礼物”。这名女孩来自我省邯郸,今年14岁,在北京一家医院就诊时被诊断为脑胶质瘤。和彤彤的父母一样,女孩的父母决定待女儿逝后捐献器官。昨天上午,在河北医大三院女孩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医生随后将这名女孩的肾脏、肝脏和角膜成功取出。专家表示,女孩捐献出的“生命礼物”将救治五名患者。
本报昨天A2版刊登的《宝贝,你的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围绕着宁氏夫妇的伟大善举,大伙儿给予了高度称赞,并送出最为诚挚的祝福,有市民甚至表示,愿意在逝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及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