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藏历春晚录制完成

2014年02月26日 11:0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藏晚排练现场。 记者 王莉 摄

  从1984年第一届藏历新年电视联欢晚会播出至今,这个被简称为“藏晚”的舞台,迎来了它的30岁生日。在藏历木马年来临之际,2014年“藏晚”于日前完成了节目录制,记者深入台前幕后,带您先睹这场新年大戏。

  “藏晚”劲吹节俭风

  “今年‘藏晚’我们对节目进行了精编,节目时长由往年的4小时30分钟左右,精简到4小时左右。但整台晚会质量并没有打折,反而更加精益求精。”2014年“藏晚”总负责人巴桑次仁说。

  近年来,耗资巨大的奢华晚会和节庆活动层出不穷,这种文化政绩工程浪费触目惊心,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避免晚会“变了味儿”,2014年“藏晚”也进行了“瘦身”,首先在财政经费投入上就减少了近四分之一,在晚会规模、节目创作、舞台设计、参演人员等方面都贯彻节俭之风。

  据了解,今年“藏晚”除重大节目外,原则上不再新制服装和道具,这样下来,近80%的服装和50%的道具实现了重复利用。在参演人员方面,“藏晚”剧组严格控制了外聘“大腕儿”演员的费用,大量启用区内演员。同时,往年“藏晚”的歌舞演员大都来自区内各地市的文艺团队,来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不菲,而今年的大部分演员都来自拉萨本地的区歌舞团、武警文工团、农民工艺术团等,不仅节省了开支,也提高了效率。

  “神秘节目”钟爱非遗文化

  “除央视‘春晚’一枝独秀外,近年来,各地方省份的‘春晚’也层出不穷,‘藏晚’之所以能够有别于其他各类晚会,就在于其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巴桑次仁说。每年的“藏晚”都离不开打文化牌,而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展现西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藏晚”的一大看点。

  据“藏晚”剧组介绍,今年“藏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十分神秘。原来,每年“藏晚”筹备期间,一方面,“藏晚”剧组会派出专家赴我区各地采风;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文化部门也会报送本地区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在今年的“藏晚”上,来自波密的卓舞《桃花深处》将第一次走进荧屏与广大观众见面。

  据了解,波密卓舞是波密的民间歌舞。由于波密位于康巴文化和贡布文化的交界处,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此次参加“藏晚”演出,除了根据舞台需要稍微做了改编,动作、唱法和舞步均按照原生态的形式完整保留,而在服装和配饰的选择上,也力求原汁原味。此外,来自山南的果谐表演《黑氆氇·白氆氇》、山南民间歌舞《天地祥和》两个民间歌舞节目也颇具看点。

  紧扣时代弘扬“主旋律”

  今年是“藏晚”30周岁生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藏晚”剧组特意在节目中准备了7首经典歌曲串烧和人物访谈,为“藏晚”庆生。据了解,这7首歌曲都是在“藏晚”30年举办历程中被群众广为传唱的曲目,分别是才旦卓玛的《敬酒歌》、巴桑的《天路》、亚东的《卓玛》,以及《多彩的哈达》、《金色的故乡》、《祝福吉祥》和《这里是祖国的高原》。而艺术家土登、米玛也将接受访谈,通过他们与“藏晚”共同成长的经历,表达“藏晚”作为我区群众文化记忆的重要价值。

  此外,今年“藏晚”的语言类节目紧扣时代弘扬主旋律,内容涉及面广。小品《城市名片》关注了拉萨出租车市场,呼吁提升城市形象;节目《年夜饭》以家庭生活为背景,呼唤珍惜亲情;节目《奖金》倡导大家多为社会作贡献。

  据悉,为了增加整台晚会的信息量,反映新时期我区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方面取得的成就,今年“藏晚”剧组除编排了歌舞、小品等节目形式外,还录制了4段主题短片,每段时长约1分30秒,这些短片围绕驻村、驻寺、援藏等主题,带着浓郁的“糌粑味儿”,将穿插于整台晚会之中。(记者 廖云路)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