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

2024-12-05 09: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发展居于县域经济核心地位,打牢产业根基,方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不少县域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形成了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但县域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同质化、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困难等方面。因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

  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定位特色产业。可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瞄准市场需求,摒弃“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惯性思维,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产业发展路径,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注重集群化发展,培育招引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进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重视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县域作为“城尾乡头”,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促进县域产业提质升级,不仅要延伸产业链条,还可借助新技术新模式重塑传统产业优势,使之生产效率更高、节能降碳力度更大、特色更突出。随着数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及智能化的广泛渗透,还可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挖掘农业多元功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国不少县域仍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导。做好“土特产”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家产业的同时,还需注重挖掘农业多元功能,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随着县域旅游的兴起,保护利用好县域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康养度假、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提升县域经济附加值及吸引力。

  产业发展及产业体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规划,稳扎稳打,持续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徐 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

2024年12月05日 09: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徐 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发展居于县域经济核心地位,打牢产业根基,方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不少县域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形成了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但县域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同质化、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困难等方面。因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

  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定位特色产业。可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瞄准市场需求,摒弃“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惯性思维,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产业发展路径,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注重集群化发展,培育招引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进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重视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县域作为“城尾乡头”,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促进县域产业提质升级,不仅要延伸产业链条,还可借助新技术新模式重塑传统产业优势,使之生产效率更高、节能降碳力度更大、特色更突出。随着数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及智能化的广泛渗透,还可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挖掘农业多元功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国不少县域仍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导。做好“土特产”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家产业的同时,还需注重挖掘农业多元功能,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随着县域旅游的兴起,保护利用好县域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康养度假、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提升县域经济附加值及吸引力。

  产业发展及产业体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规划,稳扎稳打,持续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徐 达)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