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境外企业规模领先全国 缺乏龙头项目

2014年02月27日 11:11   来源:新华日报   

  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上海国有跨国公司的实施意见》3月1日正式实施。《意见》规划,用3-5年形成5-8家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100强,其中,国资国企将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上海这一“大动作”,对“走出去”领先全国的江苏有无借鉴意义?打造本土跨国公司,我们还缺点什么?

  “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是经济规律使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跨出国门寻找更大发展空间是必然选择。”省社科院研究员朱乃新说,全球8万多家跨国公司控制了40%的生产总值、60%左右的国际贸易、90%左右的国际投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地位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走出去”也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上海国有资本实力强,产业优势突出,着力打造国有跨国公司势所必然。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快而活跃,一样可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

  事实上,在我省去年新核准的对外投资项目中,民营企业占了七成以上。此外,苏企“走出去”还有不少特色,包括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海外并购项目成倍增长、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等。省商务厅外经处同志说,以前境外投资200万美元就算比较大的项目了,而去年核准项目中方协议出资1000万美元以上就有108个,占比79.3%。特别是海外并购成倍增长,去年此类项目80个,中方协议投资12.7亿美元。

  尽管如此,加快“走出去”,我省仍要直面境外企业“块头”不够大、缺少行业“领头羊”的实际。企业的步子需要再大一点,环境“火候”也要再强些。

  业内人士介绍,我省企业跨国投资大多是在贸易合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则是外资配套项目。比如,汇鸿国际集团投资建设的尼日利亚工业园,就是和中东、北非进口商长期合作,后来考察发现在当地组装销售可以大幅降低关税。汇鸿集团董事长唐国海说:“我们整合了国内空调、冰箱、冰柜、洗衣机、彩电等著名厂商的生产能力,在尼组装再以自主品牌销售,连续三年保持30%左右增幅,去年出口额已超千万美元。”但这种模式对更多企业则可能是向外拓展的局限。扬州一民企生产自行车零部件出口欧洲,这两年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个齿轮只能赚分把钱。老板萌生到东南亚办厂念头,但因为这一带没有客户,心中无底,投资计划难以实施。

  朱乃新认为,江苏民企纷纷向外求发展,国有资本也应大有作为,学习借鉴上海做法。但实际操作中一些外部制约有待破解。一家国企计划投资1000万美元,到美国设立文化产业项目,融合西方审美取向和中国工艺制造,让这种创新文化产品进入西方的寻常人家。项目在集团董事会通过了,但到了相关管理部门却卡了壳。

  此外,金融政策也不匹配。多家企业表示,银行提供的是“内保内贷”,即现有资产只能用于国内项目贷款担保,国外购置的土地、设备等不能作为抵押物,结果是境外项目投资越大,企业资金越紧张。

  2007年,江苏其元集团在埃塞俄比亚兴建东方工业园,一期开发2.33平方公里,已有19家企业投产。入园企业多了,变电站和污水处理项目亟待升级。与此同时,二期1.69平方公里的开发启动在即,资金难以跟上。张家港市外经局钱锋说,他们正努力争取银行的“外保内贷”,用境外资产担保,境内金融机构放贷,但难度不小。他感叹:“我们的金融等行业也要加快国际化。”

  省商务厅厅长马明龙说,最近几年我省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走出去”的迫切性也日益彰显。据介绍,我省正围绕企业国际化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前不久确立首家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帮助我省企业抱团走出去,既转移过剩产能,又减少投资风险。即将启动的企业国际化专项基金,由省财政出资、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通过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化解企业“走出去”资金难题。此外,将加大境外投资行政体制改革,上半年完成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转变。(邵生余)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