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辞旧岁,骏马迎新春。藏历新年期间,雪域高原处处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文明——尽享“文化盛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旅游度假、读书充电等活动日益丰富着人们的节日生活,为新年增添了新的内涵。
3月1日,藏历新年三十晚上,2014藏历木马新年电视联欢晚会与全区观众见面。每年的“藏晚”都离不开打文化牌,而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展现西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藏晚”的一大看点。今年藏晚进入第三十个年头,更多的原生态歌舞表演开始登上舞台。
林芝波密的卓舞表演曾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卓舞《桃花深处》第一次走进荧屏与广大观众见面,山南地区贡嘎县甲竹林乡那若村村民带来的民间歌舞表演《天地祥和》,融入西藏原始自然的和声,并将切玛、银碗、银壶等藏族传统器具引入其中作为道具,为全区观众献上了一台色彩斑斓的新年“文化大餐”。
“这个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时隔30年,想不到今天竟然在博物馆里又见到它了。”带儿子来博物馆参观的拉萨市民扎西次旦指着西藏博物馆里的藏式围棋“结布杰赞”说,“这虽然是祖先们发明的一个小游戏,但是蕴含着藏民族丰富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这个游戏在我们生活中逐渐被其它娱乐项目取代,所以儿子根本没见过这种棋盘,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更直观地了解我们藏族最传统的小游戏。”说着扎西次旦便拉着儿子坐下玩了起来。
藏历木马新年期间,西藏博物馆向市民和游客推出了藏历新年年俗活动展和“盛世华彩——西藏博物馆丝绸特展”活动。此次藏历新年年俗活动展中除了西藏传统游戏体验外,还融入了木刻吉祥图案印刷、有奖知识竞答、藏式糕点品尝等多项年俗文化活动,让外地游客步入馆内即可感受到藏民族浓郁的年俗风情。
和睦——各族群众同庆佳节
藏历新年第二天,拉萨市塔玛小区的各族群众自发来到居民活动室,热热闹闹地欢度藏历新年。藏族居民把青稞酒、藏式点心等带过来互相品尝,汉族和回族群众带来了啤酒和水果,大家在一起吃喝,悠闲自在。
48岁的曲珍提着自家酿制的青稞酒依次来到大家面前,斟满对方的酒杯,然后献上一首传统藏族歌曲。“不论藏族还是汉族和回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一家人,藏历新年我们一起过,人多了才热闹。”曲珍说。
36岁的曹军在塔玛小区开了一家百货商店,他已是连续3年被邀请跟藏族群众一起过藏历新年。“今天很开心,我一年中能过两个年,在家过完春节,再来西藏过藏历新年。”他端着青稞酒对记者说:“这青稞酒是百分之百的绿色食品啊,都是藏族同胞自己家酿制的,好喝。”在拉萨做了8年生意的曹军由于长时间跟藏族群众在一起,已经学会不少藏族歌曲,每当互相敬酒时,他都跟对方一起唱。
不仅汉族群众会被邀请一起过藏历新年,一些回族同胞也应邀而来。来自甘肃临夏的马程贵正在旁边吃着“卡塞”,跟藏族群众聊得不亦乐乎。“我带着老婆孩子过来跟大家一起过藏历新年,就是图个热闹,大家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自己的工作,挺高兴的。”马程贵说。
多彩——传统风俗悄然变化
摆供品是藏历新年期间的重要年俗。在过去,供品桌上基本上就是切玛、卡塞、奶渣、砖茶、青稞苗等,这些年供品种类越摆越多。
家住鲁固社区的达瓦指着自家放切玛的供桌说,这几年供品的种类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多。现在芒果、橙子、大枣、葡萄、香蕉、红酒、新疆干果等都上了供桌。
“这几年拉萨市场的百货品种不断增多,觉得好的东西就会摆上供桌。”达瓦说,过去吃的东西简单,乡下亲戚送的奶渣等都是非常珍稀的供品,小孩子只能看不能吃。现在超市里几乎什么都能买到,奶渣等摆得特别多,多得小孩子都不愿意吃了。
“几十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桌摆放物品的变化,说明传统习俗也在与时俱进。”达瓦说。
吃“古突”是各地藏历新年的共同习俗,包着各种配料的面疙瘩“古突”是藏族占卜来年运气的传统仪式。如吃到木炭表示心黑,吃到盐巴表示懒惰,吃到羊毛表示性情温顺等。“不过现在慢慢都不包木炭、羊毛这些实物了,觉得煮在一起不卫生,而是把内容写在纸条上,吃‘古突’前大家一起抽签。”家住鲁固社区罗增坚参大院的达瓦说:“现在吃‘古突’的神秘意味淡化了,不管谁吃到什么,都会给家人带来欢笑。”
更多的细节体现着藏历新年习俗变化背后的观念变迁。如微信拜年、微信微博接力倡议藏历新年不放鞭炮,到KTV唱歌等。藏历新年活动对新事物、新元素的接纳,并没有削弱藏历新年的传统,而是更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
媒体工作者格桑说,拉萨藏历新年正以沉淀中的创新吸引着不同地域的人,除了藏语对联、藏语微信,今年迎来30周年的藏历新年晚会也是例证。“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后来的电脑、液晶电视,藏历新年晚会的载体在变化,内容也变得多彩多元,更扩大了藏历新年的影响力。”格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