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走红大江南北,引起了极大反响,人们不禁追问,拥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国人怎么了?助人为乐的美德去哪儿了?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这说明我们的诚信体系出了问题。”程苏代表脱口而出,“扶不扶老人,看似是个社会现象,折射出的是道德滑坡和诚信危机,更深的是一些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延续着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价值体系,然而,随着社会形态的商业化,这些美德变得稀缺。
程苏忧虑地说:“老人倒了不扶,长此以往,人心倒了,咋扶?靠什么扶?到那时,还能扶得起来吗?所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那么,加强道德建设的抓手是什么?
“这个抓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程苏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当务之急是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积极引导人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拜秀花代表深有同感,她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营造和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增强以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养成教育意识,做到言教和身教相结合,严格要求与科学训练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对于那些讹人败坏社会风气者,旗帜鲜明予以严惩,以警示他人;对助人者,要大力宣传,大张旗鼓予以奖励。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社会增添越来越多的人性光辉和道德光芒。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发出哪些“青海声音”?
何峰代表说,在开发、建设青海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青藏公路精神、柴达木精神、“两弹”研制基地精神、“五个特别”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等等,这些青海精神深深鼓舞了青海人民,为建设青海凝聚起了强大的正能量,这些精神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非常吻合,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我们要结合青海精神,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深化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成为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