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门源县“平安建设”走在青海前列

2014年03月20日 10:07   来源:青海日报   刘建民 芈峤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把“平安建设”作为保障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来抓。全力构建具有门源特色的平安建设格局,成为目前连续两届全省唯一的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的地区。据省统计局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该县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感受情况及感受程度达99.17%,列全省46个县(行委)第一名。

  门源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21个民族聚居、多宗教、多教派、多边界、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根据门源县域特点,县委、县政府认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稳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基于这种认识,从2005年开始,以组建“平安校园”、“平安寺院”、“平安边界”等十个专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点,在全县12个乡镇成立了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乡(镇)长任常务副主任的维稳工作中心,将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武装部、民政、民宗、教育、工商、国土、计生、团委、妇联等部门的创建力量进行统一整合,形成了“一个平台统一指挥、一个机构监督落实、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流程受理反馈、一个机制保障运行”的“大创建”工作机制。将“一把手”主抓日常平安建设工作情况,列如考核内容,对工作平庸、不求上进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2005年到2009年,全县共有11个单位被一票否决,5名部门一把手被撤换,这一做法对其他部门触动很大。2011年至今,由于全年各乡镇、部门、单位进一步加强平安建设工作力度,落实了相关工作措施,再也没有一个乡镇、部门、单位因发生案件被“一票否决”。

  门源县委、县政府在“平安建设”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保持稳定不是不要法律,不是不要规范,而是要以法律为准绳,以调解为主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一方面对各种违法现象进行严肃处理和坚决打击,另一方面按照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要求,挂牌成立了县乡两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统一对全县116个村(社区)、164个部门单位调解组织进行了全面整建,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2010年初又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以往三种调解手段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力量分散的问题。建立了领导接访制、点名约访制、巡回下访制、反馈回访制和县委书记大接访等多元的调处机制,有效扭转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阅二传三转”的被动局面。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各类矛盾纠纷从2005年的942起下降到2012年的453起,下降率达52%,连续8年未发生一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针对过去与外省边界地区多次发生草场纠纷的实际,门源县多次协调组织召开相邻地区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边界维稳工作联席会议,签订友好共防协议,形成了“干部联谊、情报联通、纠纷联调、治安联防、经济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

  门源县在平安建设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提高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作为切入点,大力推行以“五无五不”(无违法犯罪、无各类纠纷、无家庭矛盾、无赌毒枪爆、无安全隐患;不参与迷信、不损坏公务、不聚集闹事、不破坏生态、不违反公约)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家庭十星级竞赛”活动,以村为单位成立“十星”竞赛评比小组,每半年进行一次评比,对达不到十项内容的家庭摘除相应星项。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现在全县共有40248户家庭被评为“十星级家庭”,占全县家庭总数的98%。有些群众因家庭达不到“十星”标准而总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从而使星际竞赛形成了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