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戴海波在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发布会上表示:“在自贸区挂牌半年时还有一些自我小结和评估,(在挂牌)一年的时候能够形成一批成果够得上‘可复制可推广’,压力非常大。”
本周,上海自贸区即将迎来挂牌半周年,届时将形成首轮评估和经验总结。作为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半年成绩单表现如何备受各界关注。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布局下半年的创新举措。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要求,自贸区建设将主要突出四大制度创新,包括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制度以及综合监管制度。
在金融制度方面,戴海波在发布会上介绍说,自贸区挂牌以来,“一行三会”先后出台了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近期,央行又相继出台了5个实施细则。具体来说,一是在制度层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框架体系,有关政策细则已陆续出台;二是在市场平台方面,建设若干个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正在稳步推进;三是在金融服务方面,根据自贸区实体经济需求,积极协调推动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并开展创新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在进一步推动政策细则落地、区内金融交易平台建设的同时,继续通过创新案例,以点带面,不断推动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戴海波说。
除了金融领域的创新之外,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无疑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最大亮点之一。
目前,上海自贸区正抓紧修订2014版负面清单。据介绍,截至3月17日,上海自贸区的619家外资企业中,有579家不再需要进行行政审批,占93.5%,超出了设计负面清单时的预期。
“2014版负面清单初步考虑缩减40%,特别是在服务领域要加大开放。”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23日透露。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和开放红利。到目前为止,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初步的评估是正面的。”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两会记者会上这样表示。他特别强调,自贸区可以复制的是体制机制而不是优惠政策。
“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今年应该是突破之年。”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随着三中全会决定,全国改革将陆续起步推动,而且不排除还要再放开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形成大范围的改革开放趋势。所以为了完成率先探索先行先试经验的使命,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步伐有必要再加快一些。
业内分析指出,上海首轮评估之后,如果能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那么不排除马上就会有第二批试点跟进。不过目前上海自贸区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之后才开始推行新的试点。“今年继续扩大自贸区试点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应该不会大面积铺开,试点数量应该有所限制。”霍建国说。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