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为5%时,这一产业就可以被称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自2010年我省召开首次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省金融业实现超常规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增加,2013年达到4.4%。金融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我省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金融业,正在逐步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部分指标位列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2013年,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14.68亿元,年均增速25.69%,比全国年均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我省社会融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29.16亿元,比全国5.63%的年均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我省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39.02亿元,增速居全国第2位……
上述一组数据的精彩亮相,足以说明近几年我省金融业从理念、速度到结构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2010年,我省召开首次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组建了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出台了《青海省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此后,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抓金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更加注重财政、金融“双轮驱动”,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合理调配金融资源,加快金融要素聚集,金融系统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快提升,金融业部分指标位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实现了我省经济与金融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对此,省金融办主任黄文俊说,很多人把金融业的繁荣看作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但是,青海作为一个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金融发展之路,金融业发展不断提速进位。我认为,这一切的关键是战略思路的转变,并由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推动经济发展手段、措施、政策的转变,推动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省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变化。
金融改革创新亮点频出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省金融办会同全省金融机构不失时机地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占取先机,赢得主动,以大力发展创新性金融机构和推进多样化金融服务为重点,金融业在改革创新方面亮点频出。
组建青海省信用担保集团公司、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青海省融资担保业协会、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西部矿业财务公司、西宁民间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设立西宁国家低碳产业、昆仑创投等7支基金和青海欧瑞科技发展基金公司等2家基金管理公司,重组成立五矿信托公司,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形成。
实施“一行一债”“一行一品”金融创新举措,我省成功发行50亿元保障房私募债,成为继北京市之后全国第二个发行保障房私募债的省份。这一资金有效支持了全省12.7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房建设。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建起一条推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的"空中通道"是我省多年来的期盼。通过金融创新手段,我省运用融资租赁工具,实施夹层金融创新,推动组建青海航空投资公司,开创了特点鲜明、在国内具有首创意义的地方航空企业组建路径,有力推动了我省民航事业的发展。
我省海北和玉树地区成功实施三江源/青海湖牧区分户式太阳能碳权开发及碳交易项目,首开西北地区生态补偿碳交易融资项目的先河。
此外,农村信用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转轨,地方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我省金融机构开发出一批针对"三农"、小微企业、旅游等领域信贷服务新模式和新产品。保险业创新承保理赔服务模式,积极参与了我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金融谋划和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金融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省财政通过专项资金和工业奖补资金,拿出1.8亿元实现了4年新增融资规模3000亿元的奇迹。同时,蓬勃发展的金融业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创新型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工具的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金融招商",我省先后引进各类金融机构29家,先后设立创新性金融机构120余家,消除金融机构空白乡镇17个。
通过制度拓展,我省连续两年开展金融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活动,实现政银信息无缝对接,进一步发挥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引领作用,也激发出银行在项目储备和项目前期介入方面的潜能。
为了支持"三区"建设,我省完善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政策措施,搭建考评奖励、项目融资对接等一系列激励工作机制,督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同时,出台了《金融支持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
未来,我省将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积极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打破现有格局,整合金融资源,扛起金融改革创新的大旗,放大金融的杠杆撬动作用,对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青海的三个"升级版"。(作者:花木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