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四大高发地珠三角已过高点 长三角正在加剧

2014年04月01日 17:18   来源:华西都市报    聊环保

  2014,向雾霾宣战

  这场笼罩中国大多数城市的雾霾,究竟从何时开始的,它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蔓延?3月,华西都市报记者奔赴全国多个城市实地探访,对话专家学者,试图还原这一过程,以期从中找到破霾的方法。

  日前,环境保护部发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2013年度空气质量状况。仅海口、舟山、拉萨3城空气质量达标的消息,再次引爆了雾霾话题:全国20余省出现雾霾天气、104城市空气重度污染、雾霾天数创52年新高……这些与雾霾相关的“坏”消息接踵而至。

  全国74个城市,空气达标仅3个,从统计学上来说,这个比例不足5%,其余95%的城市都笼罩在雾霾中。

  A

  拐点VS加剧

  80年代后 霾日明显增加

  “霾日不是现在才有的”,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教授吴兑,研究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30余年,是中国灰霾评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从历程上梳理,主要有4个节点”。

  吴兑从办公桌电脑里,调出一张“全国霾日分布图”,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1950年初期,全国霾日都比较多,这可能与建国初期的战火有关,大陆中部和新疆南部普遍超过100天;而在1956年时出现了转折,从1956年到1980年,全国霾日都比较少,仅新疆南部和四川盆地超过了50天。”

  80年代,是霾日的重要分水岭,“80年代以后,全国霾日明显增加,以北京等华北地区为例,80-90年代基本维持在每年200天左右。”及至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了100天,其中大城市区域超过150天,这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四大高发地 两个仍在加剧

  今天,谁才是雾霾的“根据地”?通过研究,吴兑列出了中国四大高发地带。

  吴兑说,论严重程度,当仁不让的是中国东部。从大的区域范围看,四大高发地带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都在东部,另外一个高发地带是长江河谷。

  去年12月的一场“霾伏”,全国20余省陷入沦陷,104城市空气重度污染。“这是最严重的一次”,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认为“和伦敦、洛杉矶雾霾事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不是最糟,要因地制宜”,吴兑说,“目前四大雾霾高发地带情况不同,珠三角全部通过了拐点期,京津冀三分之二通过了拐点期,北京、石家庄、邢台、保定等过了,太原、塘沽等还没过。长三角和长江河谷绝大多数地区还在上升期。”

  他以广东省为例,“2007年以后,灰霾天持续减少,2007年全省年平均灰霾天数是67天,2011年全省已降至49天;珠三角地区从原来的149天,减少到了前年的75天。”

  “国外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从煤烟污染阶段过渡到今天的细颗粒物污染阶段”,他说道,“我们的城市大气污染,还没摆脱第一期的煤烟污染阶段,就跑步进入了第二期、第三期污染阶段,人家长达百年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我国集中地压缩、同时出现了,形成了目前的新型复合型大气污染”。

  PM2.5VS限牌

  把“中国雾都”作为关键词搜索,弹出来的不再只有山城重庆,郑州、西安、青岛、杭州……都冠上了这个“特殊”的名号。

  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为了应对十面“霾”伏,于3月26日正式限牌,引发轩然大波。杭州此举能否如意?华西都市报记者特别前往杭州实地探访。

  雷峰塔不见了

  “那就是雷峰塔”,3月25日,杭州晴。西湖湖畔,市民胡仲恺指着对岸一处影影绰绰的建筑,问外地友人,“看得清吗?”

  “看不清嘛,能看到都算好啦”,老船工陈秀龙20多年里送了无数游客泛舟西湖,“去年冬天,灰蒙蒙一片,别说雷峰塔,对面山峰全没了影儿。”

  “天空就像罩了层灰纱”,胡仲恺同样记忆犹新,“办公室窗户,平日往外瞧,西湖就能尽收眼底,12月时甭提西湖,隔壁大楼都看不清。”

  不惟西湖,近年来,全国陆续上演着“地标去哪儿”的疑问。上海,东方明珠跟市民们玩起了“隐身”;西安,大雁塔前后两日对比照中,后者只剩两排树木,网友恶搞“大雁塔,难道你被发射了”……

  杭州去年霾日破200

  “五六年前,杭州蓝天还很多”,42岁的黄大姐问:“难道真是京津冀吹来的?”

  3月25日,记者来到杭州时,虽然西湖对岸的雷峰塔看不清,但天尚算浅蓝,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为70,二级良。“空气算好了,去年冬天灰扑扑的”,胡仲恺感慨。

  如果持续这样的好天气,杭州市长张鸿铭日前受访时,就不用为雾霾致歉,“当时杭州有个国际会议,结果雾满杭城、雾满钱江、雾满西湖,作为一个美丽杭州的市长,不能让大家看到我们杭州的山山水水是多么美好,我向大家表示道歉。”

  根据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的监测数据,杭州的雾霾天数“2012年157天,2011年159天……2004年是制高点,多达176天”。2013年则一举突破了200大关,仅仅“前10月,杭州雾霾天数已经达到209天,整个10月份,主城区有26天是雾霾天”。

  限牌和“错峰出行”

  3月26日零时,杭州限牌。胡仲恺说自己“肠子都悔青了,本来这个月要买车,拖着没买,没想到就限了。”伴随着限牌的,还有另一个决定“错峰出行”,“和之前比,限行时间延长了半小时”。

  根据官方说法,限牌和限行,是直击杭州两大城市发展难题:拥堵和雾霾。对杭州市环保局而言,后者的分量显然更重。

  裴斐是杭州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他向华西都市报提供了一组数据。“杭州市PM2.5的贡献率,主要是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工业燃煤排放和城市扬尘,其中,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近4成。”

  杭州限牌,对于处于十面“霾”伏的中国城市来讲,是具有标本意义的。作为“首吃螃蟹”的杭州,能否减少城市的PM2.5排放,从而降低霾污染天数?我们将拭目以待。

  C

  时间表VS任务书

  治霾,已经刻不容缓。2013年9月12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治霾新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由国务院发布。

  今年1月7日,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与“任务书”。这份责任书也被外界解读为地方官员立下“治霾军令状”。

  自上而下的“时间表”

  2014年从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治霾重拳已经抬起,这标志着2014年将是“重典治霾元年”。

  “目标最具体、措施最综合、减排强度最大,涉及部门最多、可能取得的效果最好。”参与行动计划编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对不合理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反思,“不转变现在的这种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我们的污染肯定还要持续。”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并针对不同地区定下具体指标,且每一项所涉及的任务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和量化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细到行业的“任务书”

  除了时间表,国务院也拿出了细到行业的“任务书”。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

  同时,为保障目标如期实现,国务院将颁布考核办法,每年对各省(区、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任务措施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和评估结果将对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说,签署“军令状”以及考核方式的转变,会促使地方官员积极推进治霾目标的达成。

  D

  治霾VS考核

  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空气,如何才能得以保障?

  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天府之国四川,则尝试立法治霾,并在考核干部上做起了文章。

  要治霾,先立法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表示:在省政府2014年立法计划的57件地方性法规、规章项目中,《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无疑是最瞩目的其中一席。

  “《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将为灰霾污染防治提供法制保障”姜晓亭说。

  据其透露:该《办法》将涉及包括控制秸秆焚烧、整治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加强燃煤和油烟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等八项拟规范内容。

  “目前污染防治处正在京津冀开展调研工作,《办法》在抓紧起草中。”姜晓亭说。

  扬尘治理,纳入干部考核

  扬尘,是雾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了防止扬尘弄“脏”空气,成都将扬尘治理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据成都市扬尘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扬尘办建立完整管理与考核体系,城管局负责监督执行,对相关治理责任人监督落实不力考核惩处。对于监督落实不到位的市、区、街办三级相关部门,都将实行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的考核惩处。“每个月,我们都会选出成都扬尘治理排名倒数的10个工地、扬尘治理效果最差的10个街办,进行通报。”特派记者 张路延王国平北京杭州报道

  拨96111

  跟记者聊环保

  “霾”伏围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小环境,交流雾霾环境下的生活艺术。从今日起的一周里,环保、雾霾将成为我们的热议词。如果你对出行有自己的话要说,可以随时参与华西传媒集群的互动。

  互动方式:1、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相关微博中留言评论,或私信@华西都市报;

  2、关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信,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3、拨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

  4、进入华西都市网新闻频道(http://news.huaxi100. com/),在相关文章中点击“参与话题”进行讨论。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