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苏浙沪 偏好大国企
人才流动显现“马太效应”
“企业好不容易把一个生手培养成熟练工,干不到几个月就不辞而别,光是去年就走了好几十,生产大受影响。 ”日前,省城人才中心的一场招聘会上,一位来自安庆的民营针织企业负责人胡强军向记者“大吐苦水”。
胡强军告诉记者,他的遭遇在当地并非个例,他所熟悉的十多家同类企业都面临技工匮乏的难题,尤其是每年春节后,都要流失大量技工,有的去苏浙沪打工,有的被本地大企业挖走。就在一个月前,还有几家企业因为技工被挖走发生纠纷。“优秀技工在市场上越来越抢手,流动越来越频繁。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共有高技能人才总量91.6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5.7万人,占10.73%,但与旺盛的市场需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而且分布不均衡。
人社部门去年下半年围绕全省“两高”人才队伍情况开展专项调研。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省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公有制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占有量明显偏低。在地域分布上,合肥优势明显。
“人才流动配置中存在‘马太效应’,越是发达地区,人才越密集。反之,落后地区人才很容易流失。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地区近5年来引进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两高”人才近1.5万人,但是流向外地的人才超过1万人,引进和流失都属于高位。在我省一些人才流失严重的市,引进和流失的比例最高超过1:40。
“尽管我们一些企业在设计能力上不存在问题,但由于高级技工短缺,某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要想生产出来,还得拿到外地去。 ”今年年初举行的全省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一位代表的发言引起与会企业家的共鸣,道出了高级蓝领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困扰。
给高薪待遇 给发展空间
摸清技工最需要什么
“选择离开,主要还是觉得收入有点低。”24岁的芜湖籍青年小孙向记者坦言,他来合肥从事室内装潢工作已有3年多,月收入有两三千元,这点钱,自己吃饭还够,想要娶媳妇、买房子就不现实了。不久前,他考到了中级美工资格证,下一步打算跟几个老乡一起去江苏碰碰运气。
有着30多年工龄的赵仕富,是马鞍山一家大型国企的高级技工。他告诉记者,2000年以来,有20多个年轻人跟着他一起学技术,可最终留下来的只有几个人。 “让技术工人有较高的收入是留人的前提。 ”在老赵看来,当前,很多技工都面临较大生存压力,尤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是开销大的时候,收入若上不去,很难安心工作。
对部分高级技工而言,关注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个人的发展空间,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找到干事创业的激情。
上世纪90年代曾就职于省内某知名国企的刘力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也是出了名的技术能手,年年都戴大红花。但后来他毅然选择自主创业,如今在省城经营一家小有规模的建材企业。
“在大多数企业里,相对于管理层员工,技工的晋升机会并不多。因此,在不少技工看来,自己技术再好,也很难进入管理层,自己终究不过是一个干体力活的工人。 ”谈起当年离开单位的原因,刘力说,“虽然改革开放有些年头了,但时至今日,在有些企业中,依旧延续着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落后管理理念,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从而影响了企业人才的选用。 ”
传统观念中的“技而优则仕”,并不被所有的高技能人才所认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企业长期让高技能人才兼任行政工作,使得他们无法两头兼顾,反而逐渐偏离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最终无法在技术层面给予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因此这种行为并不被他们“买账”。
“想要留住高技能人才,关键要摸清这些人才最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企业就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 ”省内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
健全用人机制 构建利益共同体 对症下药方能留才用才
“物质基础是留人的保证,安居才能乐业。 ”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青年人的婚嫁、成人的家庭生活、子女的入学养育、生产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工人的乐业程度。突出高技能人才的作用,首先要体现在落实薪资待遇上。只有较高的薪酬福利,高技能人才方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王开玉建议,健全企业用人机制和安居工程是社会、政府、企业的连动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制度和配套政策。企业应按照技术水平的高低来划分不同等级,给予技术工人不同的薪资。对于优秀的高级技工,可以适当放开限制,让其参与企业的资本运作,增加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与使用管理机制,让更多高技能人才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省人社厅人才开发处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工作的意见》就明确规定,企业生产一线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职工,可不受有关限制,直接认定为高级工或破格申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此类政策的落实,将有利于引导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促进企业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对广大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吸引和留住技能人才的关键。 ”省工商联经济处负责人认为,中小民企应当在产权明晰上下工夫,通过将员工个体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绑定”,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技能人才的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让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企业文化理念,最终塑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用这种健康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聂扬飞)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