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项调查显示:当个新市民 成本超27万元

2014年04月21日 14:48   来源:新华日报    顾巍钟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是多少,南京一项调查显示:

  当个新市民,成本超27万元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那么,一名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是多少?南京市人口办和河海大学一项研究成果显示:27.48万元。其中,政府需承担13.14万元,个人需承担14.34万元。政府需支付的养老、医疗保障,个人需支付的住房成本为较大“款项”。

  只有1%农民工享有保障房

  截至2012年末,南京全市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有177.6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21.76%,其中175.69万人没有南京户籍。受制于“身份”问题,他们的住房、社保、子女就学都成了难题:进城易、落户难,同工易、同权难,生存易、过好难,共存易、融入难。

  农民工“融入城市”到底有多难?专家对江宁、浦口两区发放600份抽样调查问卷显示,住房保障方面,只有1%的人享有政府提供的保障房,34%的人住在单位宿舍或寄宿亲戚家,55%的人自己租房,还有10%的人购买了商品房。子女教育方面,55%的人让子女在老家读书,60%的流动人口认为孩子进公办学校的最大障碍是缴纳借读费。不难看出,一旦工资收入对他们失去吸引力,就易导致返乡潮,引发用工荒。

  调查还显示,当前流动人口已由单个劳动力向家庭成员共同迁移转变,南京居住半年以上流动家庭的平均规模3.01人,74.8%为夫妻、子女共同居住。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还能忍受“候鸟式就业”、“两地分居”的话,如今80、90后农民工,绝大多数回不了农村,也不想回农村,更希望在城镇安家。

  农民工市民化政府需投2300亿

  专家认为,农民工城镇化,实质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权利均等化的过程,包括进城农民工的住房、就业、随迁子女教育等。这一过程除了消除制度障碍,还需加大相关投入,即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所必须的最低资金量,包括私人发展成本和公共发展成本。其中“私人发展成本”指的是农民工转换过程中必须付出的生活、智力、住房和社会保障成本,“公共发展成本”是为保障城镇健康发展必须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管理等基本功能的投资成本。

  这项调研通过计算得出,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估算为27.48万元,其中政府需承担13.14万元,个人需承担14.34万元。较大的“款项”是,政府需支付养老保障9万元、医疗保障1.44万元,个人需支付住房成本13.26万元。

  由此看出,按照政府为每人承担13.14万元计算,南京177万农民工市民化转换,就需投资2300亿元。但专家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来看,义务教育和保障性住房是主要支出。长期来看,养老保险补贴是大头。

  农民工市民化要全方位融入

  虽然农民工市民化“投入”不菲,但专家指出,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也已成为南京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他们为城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让农民工在城镇安家,享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不仅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而且赶在人口红利消失前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稳妥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居住证制度是个突破口,如实行“积分制”,考察流动人口在南京从业、居留稳定性以及对社会贡献度等指标,先让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这样既可以实现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又可控制人口总量,提升人口素质。

  为降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专家建议,还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相关公共服务生产。以保障房为例,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同时,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应自建农民工宿舍楼。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专家建议,要以农民工稳定就业为抓手,推动农民工“四个融合”: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现阶段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是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确保流动人口和城镇职工同等待遇,二是鼓励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增进与本地户籍居民情感沟通,使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上与城市融合。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