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规划出台在即 产业协同难题待解

2014年04月22日 16:06   来源:人民政协报    

  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间的产业布局、产业承接转移等不能完全靠政府推动,政府间的合作只能起到部分作用,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市场这只手,要真正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产业转移的路径需要按照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市场运行规律、当地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顺利进行。

  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已经进入倒计时。

  4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规划将根据编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

  发改委上述表态,意味着京津冀区域规划即将出台。在这个国家级战略规划中,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和重组、产业协同发展是最受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如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定式思维,真正将产业转移和重组、产业协同发展的效应最大化,从顶层规划到具体执行,还有诸多难题需要攻克。

  特别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京津冀“强政府,弱市场”的区域现状,也为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如何有效配合提出新的挑战。

  京津冀一体化的十年梦想

  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早在十年前就已提出。

  2004年的“廊坊共识”正式确定“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当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这是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的正式版本。

  之后的几年,发改委组织了多次大型座谈会、调研会议、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等,但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而在同一时期,从2005年浦东新区综合配套试验改革区获批,直至南沙新区获批,近年来,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已出台了53个。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内容,早在2004年发改委便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但没有如期出台。”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编制难度很大,尤其是京津冀各自定位、空间布局等问题在规划布局中很难体现。同时各方均想在规划中表达利益诉求,三地中有的要加快发展,有的要加强保护,有的要产业转移,很难达成一致。

  直到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座谈会,提出京津冀要“抱团”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是三根绳,要拧成一股绳。至此,京津冀一体化才再度破题。

  对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性,学术界早有共识:从国家战略驱动角度看,作为中国最有可能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三个区域之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产业承接和转移的博弈

  对京津冀一体化,河北早已盼了多年。

  “河北几个城市一年多以前就与我们多次接洽,让我们帮忙做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就是承接北京市的产业转移,并帮忙做一些招商引资的工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下属的国经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据他介绍,由国经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规划的河北廊坊的“京东香河环保产业园”和河北张家口宣化县的“京北国际健康产业集群”已先后启动。

  据媒体报道,河北已对全省城市层级结构进行了合理划分定位,其中要求保定、廊坊要充分发挥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功能,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等。

  而北京方面也已提出,抓紧编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天津市也草拟了一份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方案。

  不过,从这些已经公布的信息和京津冀三地的“十二五”规划中不难看出,三地的产业布局有同质竞争趋向。

  在北京和天津的重点产业中,都提出要着重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节能环保等产业。而河北也提出,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经济快速增长。

  “可以说河北很多地方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些规划是否符合实际,能不能实现就要打个问号。”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担忧,比如河北两个相邻的城市都提出了要建立航空临空产业园,这肯定不现实。

  在他看来,各个城市和区域必须警惕在产业定位上的同质化竞争,要考虑到产业之间的衔接、配套和错位发展问题。

  如何打破“一亩三分地”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认为,从目前看,京津冀三地在区域发展中都有各自的诉求,但主要还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协调、联动还有待增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还停留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规划的出台仅仅是一个开始,其本身的作用有限,仅靠规划没法保证京津冀一体化的实现。”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间的产业布局和定位不能自说自话,城市间产业布局如何协调、北京保留哪些职能分散哪些职能、北京分散的职能由谁承接,都是接下来的博弈焦点,也是规划协调的重点。

  赵晓认为,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间的产业布局、产业承接转移等不能完全靠政府推动,政府间的合作只能起到部分作用,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市场这只手,要真正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产业转移的路径需要按照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市场运行规律、当地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顺利进行。

  对此,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中也提出建议:对京津冀区域内跨省市的生产投资、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科技成果落地、招商引资异地落地等项目,应进行利益分享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探索有效的地区间税收分享和产值分计。在税收方面,京津冀三地政府应按照三地对产业的边际贡献系数比例,在省际产业转移时,实行税收分享,即横向分税制。对于跨省市合作项目带来的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在合作地区之间进行分成。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