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记者获悉,今年安徽首部经济蓝皮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报告(2014)》即将出炉。作为全国首个以承接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在以合肥为核心的引领下实施至今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来自省内多个领域的知名专家“智囊团”还对皖江城市带今后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新思路。
看数字
“合肥速度”成为热词
“皖江跑得快,要靠合肥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批复以来,作为省会城市和示范区双核之一,合肥市坚持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立足优势抓机遇,立足开放求发展,进一步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加快发展和带动周边地区共同繁荣,进一步提高合肥在安徽乃至中部省会城市中的地位。
看一组数据,首先合肥地区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672.9亿元,增长11.5%,由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8位上升至第15位左右,成为全国近几年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完成增加值533.6亿元,更令人注意的是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24亿元,增长14%。再来看财政收入,合肥市财政收入768.3亿元,增长10.6%。按实际人均GDP计算,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都市经济体是合肥;按就业排名,合肥又在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都市经济体中排名第二。“合肥速度”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合肥发展的质量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更富了
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0元
皖江示范区成立以来,皖江人民通过不懈努力,初步探索出产业承接与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示范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产业聚集、经济增长、区域协调、环境良好,民生改善等示范效应。再来看一组数据,2013年,示范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5.9%,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63.3%和67.7%。示范区已经成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和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助推器。
不仅如此,皖江示范区的主导产业高速增长,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2013年皖江示范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644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人民收入也显著增加,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0元,增长10%。皖江示范区在科学承接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扩大开放利用外资上成绩也十分突出。2013年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74.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成,同比增长22.7%,高于全国约17个百分点。
指方向
力推精准化产业承接
未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何借力政策东风,更快实现安徽的跨越式发展?在报告中,专家们指出承接转移代表未来发展方向。首先,应强力推进精准化产业承接,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必须突出承接现代服务业。目前来看,皖江示范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约1∶0.5,服务业明显滞后,发展潜力巨大。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每实现一元制造业增加值,相应需要一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其配套。示范区应在深入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承接金融、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服务配套功能,稳步提升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规划在示范区内建设7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70个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合肥、芜湖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与此同时,有关专家还认为,扩大开放合作,促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也是一条很重要的“路”。积极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结合,密切与国际的产业联系,利用国际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大循环和优化配置。在引进来方面,重点对接上海自贸区,用好皖江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着力在审批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施勇 本报记者 吴奇)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