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12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昨日的上海阴雨连绵,但延安东路260号却排起了长队。原来,这些上海市民都是特地冒雨来向拥有58年历史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告别的,和宏伟的马门溪龙与珍稀的矛尾鱼告别。
上海自然博物老馆将于今日正式谢幕,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的新馆将顺利接棒,并于今年下半年建成开放。
辞旧迎新之时,上海市民表现出对老自然博物馆的喜爱和不舍出乎馆方的预料。截至昨日16时许闭馆,一天就有1.2万人涌入老馆,史无前例。
58年属于上海的记忆
“很多市民是来重拾儿时的回忆的。”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简称“自博馆”)工作30多年老员工史嘉铭昨日望着眼前游客如织的情景感叹。
上海自然博物馆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毗邻外滩、地处延安东路上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带有英国古典风格的老建筑,如果不是专门拜访,很多人会错过这个挨着延安路高架的小门洞。
时光倒回,就能发现上海自然博物馆曾经的辉煌,1956年,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批准组成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馆名定为“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1958年8月迁入延安东路260号,也就是原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
这座坐北朝南6层英国古典风格建筑,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书写馆名“上海自然博物馆”。自博馆拥有标本收藏量超过26万件,其中黄河古象和马门溪龙化石被称作“镇馆之宝”。
五十多个寒暑,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但自然博物馆却依旧如故。“岁月变迁,城市变化之大,又怎是当年的人们所能想象得到?”上海科技馆自博分馆负责人赵鸿说,其实在当年,这里还真是一个特别合适的地方,“那时候哪有高架,整个自博馆面前可谓一片开阔,而且此地又临近大世界和城隍庙,可谓是当时最红的商业地段附近。”
几代小囡心中的奇妙地
5月11日,海南,85后上海女孩张维赟正冒着高温在野外拍摄珍稀物种“海南坡鹿”,她告诉记者此刻她心中牵挂的还有1800多公里外即将谢幕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
张维赟第一次去自博馆只有6岁,她说当时的情景令她印象深刻。
“那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自然博物馆,馆里的矛尾鱼(那时还叫腔棘鱼),还有鲎的标本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她说,从小就对记住动物名字还有长相充满了兴趣,可以说自博馆对她的影响也非常重大,她大学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更在大学的所有寒暑假里在自博馆实习。大学毕业后,张维赟成为上海科技馆研究动物的一名工作人员。
“老馆的气质令人无比着迷,传统分类学的展览方式可能显得和普通观众‘亲和力’不够,但是这种感觉在我心中永远是‘经典中的经典’。”张维赟说,作为一个20年的忠实游客,对馆里的每一件标本都记忆犹新,充满感情。
和张维赟一样,一代代上海的小囡都曾被自博馆奇妙的展品和氛围吸引。作为一所综合性博物馆,自博馆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现代动物三部分,现代动物又包括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加上上海地区古尸展,海洋动物展览共有九个陈列室。
上海孩子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博馆几件“镇馆之宝”,特别是陈列在英式古典建筑大厅中央的合川马门溪龙和黄河古象,前者身长22米,肩高3.5米,体重几十吨,发掘于重庆合川区太和镇,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后者体长8米,身高4米,一对门牙就有3米长,发掘于甘肃东部黄土高原,也是古兽中的庞然大物。
在古尸陈列室里,展出有新疆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哈密古尸,也曾是不少上海孩子的“童年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