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国税协税员12年助学路:成为习惯 想戒都戒不掉

2014年05月12日 09:29   来源:羊城晚报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图/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走进东莞市国税局望牛墩分局的业务大厅,就会看到一位理着平头、皮肤微黑、戴着黑框眼镜的男人(见上图),笑容有些羞涩的他会热情地迎接每一个前来办理业务的人。他叫黄丹,周一到周五,他是一名协税员,过着普通上班族的生活;周六、周日,他是一名公益人士,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一起,一次次踏上爱心助学的旅程。

  助学这条路,黄丹走了12年。12年来,经过他的牵线搭桥,已有近4000名贫困学子得到资助,而他本人,也先后资助了6个贫困孩子。

  “助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想戒都戒不掉了。”回看这十余年,黄丹如是说。

  12年助学路:

  每月省下100元助学

  今年39岁的黄丹是广西百色人,自小家境贫寒。成绩优异的他靠着亲朋救济和社会好心人的资助,勉强读完了高中。1995年,高中毕业的黄丹进了一家工厂当工人。1996年,他进入部队服役,历任连部营部文书、政治部新闻报道员等职。在1998年9月参加长江抗洪抢险时,他因表现突出被批准火线入党。2001年,黄丹退役;2002年5月,他进入东莞市国税局望牛墩分局工作。

  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丹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贵州山区贫困儿童失学的消息,回想起自己的艰难求学路,忆起当年也曾受过爱心人士的资助,黄丹内心燃起了一团热火:“说是反哺也好,报恩也罢,当时我就做了决定,从每月的工资中省下100元资助贫困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继续上学。”

  2002年下半年,黄丹在网络上看到了一则大学生志愿者发出的助学信息:广西隆林有300名贫困孩子需要帮助。黄丹立即跟这名志愿者取得了联系,他一口气资助了5个贫困学生,每人每个学期200元。

  当时的黄丹每月仅千余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他却毫不吝啬,“说到做到,我立即去银行开了一个专门的账号,每个月往上面存100元,没想到这样竟坚持了12年。”

  然而,就在黄丹开始资助的第一个月,5个孩子中有一个女孩却辍学了,“怎么劝都没成功。”黄丹心痛地说。最终,他坚持资助了其余的4个孩子,直到他们不再需要资助为止。然而,黄丹从未见过这几个受资助的孩子,“不用见面,孩子也有自尊心,我不需要他们刻意感谢我,只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7年公益路:

  入公益组织行程万里

  一个人助学的路,黄丹走了5年多,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单纯靠个人的力量远不足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就在这时他结识了知名公益人士“刘期望”。“刘期望”的一句话启发了年轻的黄丹:“一个人做不如一群人做。”于是,2007年年底,黄丹加入了民间公益组织“东莞市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原“东莞阳光助学社”),因为个人能力强,参与公益活动时表现突出,很快,黄丹当选为中心的理事会理事。

  “2008年5月,刘大哥带着我去了广西,此后我跟随他去了贵州、湖南等地。”黄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刘期望”与他十几次走访贫困地区,见到了一个又一个“为贫所困”的孩子,这触动着黄丹内心的柔软。

  黄丹加入阳光公益后的助学之路已走了7年,这7年里,为了核实、掌握山区贫困生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他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休假、周末等时间,已近30次组织或参加考察团队,到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地18个市(县)开展爱心助学走访,已访问了60多所学校,走访贫困生家庭400多户,行程一万多公里,拍摄上万张影像资料。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