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
民生优先篇
在广州荔湾区的平价商店“小鲜驿站”里,来买菜的张阿姨正认真挑着蔬菜。
张阿姨和老伴是低保户,平常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她其实并不住在附近,每次买菜都会专门坐公交过来:“我有老人卡,坐公交免费;这里的蔬菜比普通肉菜市场便宜,一斤就便宜几毛钱,一个月下来能省不少。”
平价的“小鲜驿站”和免费公交车让张阿姨高兴,今年春节期间她和老伴还收到了临时价格补贴,“不少呢,每个人发了150元!”
张阿姨或许不太清楚,她们每天享受到的实惠,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政策措施。
今年一季度,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增幅再次跑赢财政预算支出,居民收入增幅也跑赢了GDP。省委、省政府的投入和努力,实实在在地转化为老百姓们每天吃的菜、穿的衣、坐的车、住的房和脸上的笑容。
●南方日报记者 卢轶 牛思远
民生支出连年大幅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广东作为第一经济大省、第一财政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更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工作也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和增进百姓福祉,切实解决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热点民生问题。
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32.50亿元,增长9.9%,其中民生支出1152.67亿元,增长11.4%,成为一季度数据的亮点之一。
实际上,广东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对民生投入的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民生支出309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7.23%;2011年这一数据为4233亿元,所占比重达到63%;2012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达4781.18亿元,占总支出的65.8%;2013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全年全省民生支出536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1%,首次超过七成。
而根据今年的预算草案,全年民生支出预计将达到6696亿元,占到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将达到74.32%。其中,省级预算支出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均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支出2325.46亿元,占到省级总支出的80.46%,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11年开始,广东省政府开始每年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当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195亿元;2012年投入资金逾1649亿元;2013年投入1764.45亿元;今年,全省各级财政将投入1727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684亿元、增长15.6%,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4年40件民生实事所涉及的均是群众反映强烈、解决呼声最高的“热点民生”。
收入增长激活消费品市场
如果说民生投入对很多老百姓来说,看起来似乎只是抽象的数字,那么物价和收入则要直观得多。
像张阿姨这样的普通市民,日常买菜可以到“小鲜驿站”这样的社区平价商店,物价即便涨了还有政府发放的价格补贴,这样的实惠解决了她们一家日常生活的大问题。
从全省的统计数据来看,居民消费价格(CPI)方面,一季度同比上涨3.0%。其中,城市上涨3.0%,农村上涨2.7%。其中,3月CPI同比上涨3.0%,环比下降0.5%。而根据5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4月我省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1%,涨幅比3月收窄0.9个百分点。1至4月,CPI累计上涨2.8%,涨幅比1至3月收窄0.2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季度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8.68元,同比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0.39元,同比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0.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收入和物价这一快一慢的变化,不仅提振信心、改善民生,也直接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增长。一季度,广东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8.4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
财政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从一季度来看,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36.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运行总体平稳。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继续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较高、内生动力充足,预示着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不小。
财政方面,一季度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4754.28亿元,同比增长23.7%。累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91.52亿元,增长16.2%,其中税收收入1552.35亿元,增长13.5%。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在今年省“两会”做2014年预算草案报告时指出,尽管影响今年财政增收有一些不利因素,但总体来看,全省财政收入增幅仍有望保持在稳定增长区间,并将基本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他表示,我省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切实解决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热点民生问题;坚持民生优先,以实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落实民生实事为主要抓手,切实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三农”等社会事业领域投入,努力解决好低保、五保、孤儿、残疾人供养、医疗救助等底线民生问题,增进百姓福祉。
今年以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一季度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34.1%、31.6%和45%。城镇登记失业率2.30%,控制在3.5%的目标内。全省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引导和促进异地务工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截至2月25日,有973万人节后返粤,企业员工返岗率超过92%,情况好于往年。
省人社厅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开展就业政策落实专项行动,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推动异地务工人员转移就业,并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为了促进异地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各地市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据了解,依托“广州市就业培训信息系统”,广州为从业人员建立实名制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和电子档案,一季度支出就业专项资金1.1亿元,惠及48.3万人次,4.27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省人社厅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早在春节前,东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组织了“平安回家·相约东莞”异地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节后又陆续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和每月“就业服务日”集中服务活动,促进市场供求对接匹配。与此同时,东莞市人社部门还为青年、高校毕业生提供“导师带徒”帮扶创业服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东莞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普惠化。
揭阳通过搭建“学校+孵化基地+市场”的培训平台,打造创业培训新品牌,自去年8月份以来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31万元,有效缓解创业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刘熠
今年以来,我省物价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各项价格惠民举措。通过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积极推进政策性蔬菜保险、大力清理规范收费、强化价格监督检查等举措,保障底线民生,扶持蔬菜生产,减轻企业负担,维护市场秩序。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春节期间我省共计安排省级价格调节基金4.25亿元,补贴范围覆盖全省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农村籍60岁以上退役士兵、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约284万人,补贴标准达每人150元。各市也共计安排市级价格调节基金4365万元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据统计,这是自2011年以来我省连续4年运用省级价格调节基金在“两节”期间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累计补贴金额已达14.35亿元,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被称为暖心钱、贴心钱。
我省还积极推进政策性蔬菜保险扶持生产。去年以来,我省价格主管部门积极运用省级价格调节基金805万元,在韶关、惠州、湛江3市进行了政策性蔬菜种植保险试点。截至今年一季度,三地参保企业已达44家,投保面积5.71万亩,理赔金额达1044万元。
围绕稳价惠民的决策部署,一季度我省先后开展了银行、涉企等4个专项价格检查,全省共计查处价格欺诈、价格垄断等各类价格违法案件400多宗,实施经济制裁3700多万元。
省发改委称,下一步将重点开展教育、医药、商品房等专项价格检查,着力整治商贸流通、服务行业等领域的价格秩序。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购物、快递、洗车、保洁等新兴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价格的监管,并集中力量查处价格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行政权力在价格方面排除、限制竞争等垄断行为。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广东保障公共教育均等化任务艰巨。翻开广东近年的财政账本,2012年-2015年累计投入1180亿元的教育“一揽子计划”备受瞩目。在此“大手笔”下,系列教育民生工程随之展开:优质学位“扩容促优”、外来工子女积分入学、农村学生读中职免学费、发放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岗位津贴……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学生资助政策已实现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全覆盖。据统计,2013年,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民族班生活费补助共2.77亿元,受助学生98.4万人;全省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补助经费,去年累计支出1689万元,补助学生34166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也在2014年实现再增长:其中,小学由750元提高到950元,初中由1150元提高到1550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也提高到9100元。
东莞、广州等地纷纷试水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等举措,全省各地通过新建、扩建、收归公有等方式增加公办学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非本地户籍学生目前已达208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总数的52.4%。
在此基础上,全省已有21个市出台了异地中考方案。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收的随迁子女已增至10.6万人,其中外省户籍有4.2万人。
全省各地更掀起一股教育“创强”的热潮。省教育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全省共有43个县(市、区)申报创建省教育强县(市、区),513个镇(乡、街道)申报创建省教育强镇(乡、街道),计划投入资金分别为186.42亿元和191.16亿元。截至今年4月,全省教育强县(市、区)已达74个,占比55%;教育强镇(乡、街道)1579个,占比65%。南方日报记者毕嘉琪
到2013年底,深圳市90%的村已成立了合作社并正常运作,今年这一比例将达100%,覆盖六成以上贫困户,专业村不断出现。
珠海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珠海由市财政每年安排28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基地每年奖励资金60万元,引导300个企业或个体户、超2亿元资金参与经营。
阳江市组织46家农业龙头企业、19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户对接,带动农户14263户(其中贫困户3789户)发展特色种养业。
河源嶂下村给予农民组建的合作社贷款2万元/年贴息支持,撬动合作社成员联保贷款30万元,筹资40万元成立贫困户发展基金,为贫困户每户提供3000元的“三免”(免利息、免抵押、免手续费)发展启动资金。目前办理20户共6万元发展基金。
据省扶贫办核查统计,2013年度各地、各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54.65亿元,平均每村投入212.56万元。2013年度全省各帮扶单位共启动实施村项目26987个,投入资金48.34亿元,带动和惠及农户812818户,贫困户168643户。在村扶贫项目中,生产经营类项目3373个,平均每个村1.3个;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13067个,平均每个村5.1个;民生类项目10547个,平均每个村4.1个。每户贫困户都落实了帮护措施和项目。
省扶贫办数据显示,年度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6401.79万元,平均每个村达到了2.49万元,比工作开展初期增加了1.36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为4439.51元,提高了1912.4元。农村低收入住房改造和“两不具备”移民搬迁任务全面完成,重点帮扶村“低保”、“五保”纳保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以及贫困户子女应入学率皆达到了100%。
南方日报记者 邓圣耀
■典型案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一体化
“养老防老,不如自己有社保。”家住韶关曲江区的张大爷马上就要过65岁大寿了。他高兴地告诉笔者,自己是韶关首批拿养老金的农民,现在每年可以拿到3600元的养老金。有了养老金这项保障,张大爷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也不必用点钱就得问儿女伸手了,这让张大爷感觉日子过得特别踏实。
作为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地区,韶关市曲江区在2009年就率先将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实行了统一的参保政策,拉开了全市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序幕,此后,韶关多个地区被分批纳入保障范围,越来越多的群众获得了充裕的社会保障。
与此同时,韶关将原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也进行了调整,将其中的基础养老金从55元提高到65元。为了推进此项工作,政府还积极承担了“兜底”责任,市、县各级财政分别承担部分基础养老金,保证养老金不缺不失,做到“不漏一户居民,不少一个老人”,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
南方日报记者 谷立辉
通讯员 黄思敏
深圳
纳入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
日前,包括深圳在内的6个城市被列为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作为共有产权试点城市,深圳目前仍在抓紧制定包括共有产权住房的产权比例分配、收益分成、产权转让、责任分担等在内的相关政策。到年底,深圳会出台相关办法正式启动共有产权住房试点。
深圳市住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蔼贫认为,此次试点共有产权住房将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有利于安居房等保障房中政府产权的明晰化,第二是可以再造一个新的保障房品种,第三是推出共有产权概念后可以进一步探索包括单位和个人、政策性银行和个人之间的其他形式的共有产权以及探索政府产权部分的资产证券化等。
此外,记者从深圳市住建局还了解到,深圳今年将建立公租房同城异地置换平台。同时,打通公租房和安居型商品房轮候库,实现两库合一,将经济适用房、安居型商品房等纳入保障房交易平台,形成保障房轮候分配和置换交易“一库一平台”,实现保障房“闭环”流转。据统计,到“十二五”期末,深圳保障房、政策性住房总量将达48万套。
深圳还将力争9月底前建立保障房交易平台。打通公租房和安居型商品房轮候库,实现两库合一。出台保障房封闭运作相关法规,严格控制保障房流向市场商品房。住建局的相关负责人称,将经济适用房、安居型商品房等纳入上述交易平台,形成保障房轮候分配和置换交易“一库一平台”,保障房“闭环”流转,斩断保障房利益寻租链条,促进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曲广宁
■专家点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林江
民生财政提升GDP质量
“李克强总理说稳增长的目标,我的理解是要关注GDP的质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林江表示,政府应该在民生方面更多地发挥财政的作用,把纳税人的钱,更好地用于民生当中去。如果民生财政方面做得好,区域协调发展会有一个更好的效果。
林江举例,在瑞典等一些北欧国家,政府对于民生财政的大量投入会使得政府和社会更加稳定,使得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感更好。好的福利和完善的制度,会使得社会和国家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加大对民生投入能为广东经济稳步长远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首先是老百姓的认同感,如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基础教育、社会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均等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这种向心力会使得社会更加和谐,那么广东的整体营商环境也会改善,投资者会愿意把投资放在广东。
林江说:“这对于广东的发展将会更加有利,我们过去较多的是建设性财政,并不是建设性财政不重要,但是建设性财政其他地区都能想到。我们不如改变思路,注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老广东人,让大家在广东的生活更好,如果人们愿意在这里消费和投资,财富自然而然就会在广东聚集。”
对于民生投入的财政压力,林江表示,这是财政必然要面临的一种挑战,但如果能够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避免重复投入,财政投入和对民生改善的效果会更好。比如,很多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院的项目能否交给社会机构去做,可以是政府财政出钱,让市场运营,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通过使用方式的改革,通过购买服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
总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总指挥:王垂林 孙爱群 胡键 总统筹:郭亦乐 郎国华 段功伟 姚燕永 韩浩 张翼飞 采写统筹:黄应来 卢轶 编辑统筹: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