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遵义教师下跪求抗搬迁:百年老校让路红色旅游?

2014年05月16日 08: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白皓

遵义四中老校教学楼。  本报记者 白皓摄

 

  遵义四中分校校门,穿过分校的楼,四周望见最多的是施工塔吊和在建的楼盘。本报记者 白皓摄

  5月13日起,一张流传于网络的“老师下跪求政府”的照片,让积聚了近一年的贵州遵义四中是否整体搬迁的矛盾彻底爆发。照片中,9个人朝着照片右侧双膝跪下,照片附带的文字说明表示,遵义四中的教师正在“跪求”政府保留在老城区的原校址,不要将学校整体搬至新城区。

  一所百年老校为何要搬迁?据说,原校址将整体进行红色旅游开发。许多声音呼吁保留住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记忆。事实究竟如何?今天,中国青年报记者赴遵义展开调查。

  新大楼找不回老教室的历史记忆

  虽然现在遵义四中老校区内没有1915年创建时的建筑物,但许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比起227亩分校内的高楼,更喜欢44亩老校区里的大树和老楼。

  5月15日,记者在遵义四中老校区看见,正常的教学秩序没有被打乱,教学楼的电子大屏幕上写着:距离2014年高考还有22天。

  在新蒲新区的遵义四中分校,随处可见赶工期留下的“后遗症”:运动场上因为两天前的雨还留着积水,投入使用不久的体育馆内多处渗水,塑胶跑道多处出现开裂。在记者走进的多间学生宿舍中,依然弥漫着装修材料的味道,宿舍管理员齐静(化名)说,装修材料气味刺鼻是学生时常反映的问题,自己值班室的门窗也必须随时敞开。

  教师们回忆,2013年5月时,学校曾经组织大家到分校参观,那时,学校体育馆还在施工、教室内外都没有装修,宿舍楼外还搭着脚手架,几乎每个人都会发出疑问:“8月新生来能达到正常使用标准码?”

  事实上,直到8月新生军训开始时,学校的花坛等设施还在施工,时常发生的停水、停电使得一些学生跑到校门口的人工水池里取水洗漱。校领导曾经在大会上对新生们道歉说,学校入驻比较匆忙,会陆续解决大家基本的用水、用电问题。

  现在,穿过分校的楼,四周望见最多的是施工塔吊,附近多个楼盘的广告上,都把“四中”两字当成重要的宣传砝码。

  在遵义四中任教27年的教师王芳(化名)说,这几天陆续接到在五湖四海学生的电话,都希望能再有机会坐在曾经的教室里再听老师讲堂课。他认为,老校区包含的是一代代遵义青年的历史记忆,树木、实验室、篮球架承载了学生们的青春,“新大楼找不回老教室的历史记忆了”。

  曾经有领导找教师们沟通:人在哪儿、根就在哪儿,不一定非要守着老校区。老师们的态度很一致:再好、再富丽堂皇的家,也比不上那些历史沉淀下的老记忆。

(责任编辑:袁霓)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