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经验"三个最" 30条"锦囊"年底复制全国

2014年05月27日 09:40   来源:东方网   林劲榆

  据《新闻晨报》报道,“到2014年第四季度,上海自贸区将形成约30条成功经验向全国复制和推广。”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2014年上海论坛上,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表示,衡量上海自贸区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最出色——

  建立起一整套金融体系

  从去年9月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最出色的成就就是建立起了一整套金融体系。

  “上海自贸区不是要建立一个金融中心,也不是要建立一个人民币的离岸中心。”简大年说。上海自贸区的成功如何衡量?制度创新完成了,就是自贸区的成功。

  国务院几十个部委办在几个月内提出几百条的改革措施,这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自贸区作为改革的推进器,形成了一个改革开放,特别是政府职能改革的一个氛围,一种环境。这是自贸区的真正价值。

  那么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如何实现?“一是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国际通行规则,形成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第二通过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实现政府的改革。”简大年说。

  ■最希望——

  “催化、激发创新热情”

  简大年透露,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原来向中央提交的计划是设立上海浦东自由贸易园区,希望借助自贸区的提法来吸引投资,再增加一些税收优惠等,但中央把制度创新的任务交给了上海,自贸区没有税收优惠。

  他说,如果将自贸区视作一支催化剂,它激发了我们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创新激情和创业的活力和空间。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并没有等到优惠政策,但在这样一个氛围和环境当中,企业创新了许多商业模式。“自去年9月29日揭牌到现在,我们都很忙碌。”简大年以一组数据来说明:目前为止,上海自贸区咨询、访问、登记的人数超过了20万。在这期间入驻到自贸区的企业达到9000家,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入自贸区的比例由原来的4%左右,已经上升到10%。

  ■最挑战——

  协调十几个部门落实政策

  “不过,上海自贸区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简大年说,要在短时间内,协调几十个部门落实众多的政策,压力非常大。比如,自贸区正在酝酿外贸一口受理的模式。有了这项服务,企业在自贸区办理外贸进出口手续就不需要跑多个部门了,但是这个措施涉及海关、质检、银行、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管委会要协调各个条线的关系和意见。

  实际上,从去年挂牌以来,几乎自贸区出台的所有政策都涉及两个及以上的部门。简大年说:“上海自贸区建设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同时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了信息沟通平台、合作平台,在这两个机制上,自贸区管委会能够推动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今后协作还要更通畅。”

(责任编辑:杨默)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