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南京呼吁城建树立文化自信

2014年05月28日 09:43   来源:新华日报   顾巍钟

  “当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大举‘侵入’我们的历史街区、著名景点这些‘文化心脏’时,我们的城市到处盖起‘曼哈顿式’的高楼——我们的文化自信哪去了,中国的城市特色在哪里?”27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客南京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作为原国家文物总局局长,他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并不是“严防死守”,而是鼓励文物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推动“功能城市”转型“文化城市”。 

  旧城好比老母,好好赡养莫赶走 

  在“城市更新”的旗号下,“旧城改造”席卷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个个历史街区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要么是高楼大厦,要么是“假古董”,让人痛心疾首。

  “历史街区大拆大建有三大害处:一是破坏了城市空间,二是割裂了文化传承,三是解体了邻里关系。”单霁翔说,“所以‘旧城改造’流毒甚深,我一直反对提这四个字,危旧房我也是主张只改‘危’不拆‘旧’——城市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成为改造的对象,就相当于我们的老母亲年纪大了,就不赡养了吗?”

  对待历史街区,正确的态度是“有机更新”——保护其风貌、尺度和生活方式,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悉心地维护和打磨,以传承历史记忆、激发街区活力。单霁翔举例说,北京2004年起旧城改造,当时补偿20万元一座四合院就拆掉了,后来在专家呼吁下保下了一些老胡同,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四合院的身价是三四千万元。为啥?大家都认识到历史街区和建筑对城市的重要,大拆大建只会造成文化历史灾难性的迷失。比如西部某中心城市长江和城内河道汇合处的码头,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曾是其鲜明特征,如今全部拆掉,建成“曼哈顿式”的码头建筑群,然而尺度和天际线却大相径庭,弄得不伦不类。

  英雄主义要不得,个性宜居是特色 

  城市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整体风格、建设尺度上。单霁翔介绍,他的学生去各地采风,拍回来的核心区照片摊开,别人居然难以分辨哪张照片是哪座城市——“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真是千城一面!”

  大广场、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商务楼扎堆,不仅模糊了城市个性,还影响了城市管理、市民生活,带来了城市病。美国洛杉矶——一座离不开汽车轮子的城市,就是这样的“坏典型”:高架桥有七八层,马路又宽又大,可再宽的马路都会堵起来;居民采购要去郊外,家里放了几个冰箱,“周复一周”地陷于冷冻食品生活。我国许多城市新区也建起了“英雄主义”的广场,挖出偌大的人工湖,可生活不方便,新城了无生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相比而言,容积率不高的建筑、小尺度的街区宜居又宜人。同样是在美国,“旧金山”是这方面的“好模范”——城市由一个个一两百米见方的小区块组成,不但方便居民步行、逛街,还可形成便捷发达的单行系统。再如南京城南,秦淮河两岸“街坊式”布局,一直是市民爱逛爱玩的地方。

  “所以城市不应贪大求洋,而应坚守自己的特色。”单霁翔说,欧洲的老城,“引领”天际线的总是教堂、市政厅这类公共建筑,城市不大、不高,很宜人。扬州瘦西湖的白塔、五亭桥、杨柳岸,20年来没有“闯”进一座高大建筑,这成为这座生活型城市的象征。

  文化遗产是宝,融入城市莫“死保” 

  对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文物古建、文化遗产是塑造城市个性的独特资源。单霁翔说,文物部门不应总是被动地“严防死守”、“屡败屡战”,而应将文物保护融入经济发展,惠及广大民众。

  各地风起云涌的大遗址公园就是“主动”保护开发的案例。过去,像北京的圆明园、西安的大明宫,这类考古遗址开发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度被违章搭建、危旧房占据,环境脏乱差,如今纷纷开发为文化遗产公园。大明宫过去是西安市民游人不愿去的“道北地区”,如今拆掉城中村保护文化遗址,周边地块跟着“沾光”,地价倍增,吸引了80亿元社会资本前来开发。无锡的鸿山考古遗址,开发成文化遗址公园后,叫响了“吴文化”和“良渚文化”品牌,让周边城市羡慕不已。

  “大遗址应有公园般的美丽。”单霁翔认为,风格趋同的城市建设中,文化遗址弥足珍贵,这是城市可资利用的资源,理应走出封闭,扩大保护,在开发中彰显价值。如此不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让市民和游客有了与文化遗产情感交流的机会,也利于文物保护,维护“自身的尊严”。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众多,宝船公园、明城墙、大报恩寺、牛首山等正纷纷开发成遗址公园,不但丰富了城市的旅游景点,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好“佐证”。

(责任编辑:徐丹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