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央门车站将迁至小红山 刷身份证可进站

2014年06月03日 10:02   来源:新华日报   吕妍

  5月31日清晨5点半,当南京城还沉浸在端午小长假“休息模式”中,南京中央门汽车站值班站长张志义已在售票大厅为车站一天的运行做准备。这一天,对拥有46年历史、承载无数南来北往旅客记忆的中央门汽车站非同一般,是这座老车站服务的最后一个小长假,6月它将整体搬迁至南京火车站附近新落成的小红山客运站。 

  自制大客车开快了就使劲抖 

  1969年10月1日,南京至盐城、南通两对客运班车试营运,车辆从中央门站出发,载客过去,空驶返回,都是雪佛兰、福特等洋品牌。1968年,南京长途汽车站试运营。长客集团党委副书记陈爱东说,当时中央门站只运旅客,班线不超过10条。那时,坐车的基本上是出差的机关干部,难得有走亲访友的老百姓。

  1978年,中央门站首创“发车一条龙、行包装卸一条线、24小时售票”等制度,成为全国车站的标杆。上世纪80年代后,“暑运”和“春运”出现,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成为车站一道风景线。

  “A0057”,是张志义的工牌号码,1980年他到中央门站工作至今,34年“站龄”见证中央门站的辉煌。“80年代,客运班线发往六省一市,已是全国响当当的大车站。能到车站票房工作,非常自豪。”

  “当时都能坐大巴到哪儿?票价多少?”记者问。

  “南京到杭州7.65元,到淮阴4.45元,到合肥4.55元,到扬州2.3元……最远开到潍坊,9个小时。”时隔30年,张志义如数家珍。

  “那时车子是长客公司自己打造的大客车,俗称694,没牌子,40个座位,开快了就使劲抖,而且路况不好,南京到如东,一天只开一趟,早上6点出发,下午4点才到。现在全程高速,4小时就到。”1981年开始当长途车驾驶员的祁立平回忆说。

  目前,南京中央门汽车站已有380多个班线,一天发班1000多个,最高峰时日发送7万多人。北边到沈阳,南边到深圳,西边到贵州,全程高速。

  回家将来可以刷身份证 

  两层楼,电梯直达,明亮的候车大厅,宽敞舒适的座椅,这是中央门汽车站现在的景象。“上世纪80年代,车站就一层楼,候车室里只有长条凳。”车站副站长花有梅回忆,“没有电脑,所有线路都要背,不能出错,现在全部电脑联网售票,线路、价格、班次,一览无余。”

  张志义笑着说:“那时候,上行李是很重要的事,必须先搬张大梯子,人爬到车顶,车下的人一件一件往上递,最后再一起捆好,如果下雨下雪,行李就遭殃了。开个车门就更麻烦了,必须先爬进车,拿钥匙从里面开。”而现在,驾驶员打开“车肚”行李舱,帮乘客摆好行李,车门也是遥控锁。

  记者在售票大厅看到,22个窗口一字排开,但不少人不是买票,而是取票。车站李瑞班班长陈炯说,“现在很多旅客网上买车票,上车前直接在窗口取票就可以了。所有窗口都可取票,一半以上都是网购!搬到小红山后,网购车票可直接刷身份证进站乘车,连取票都省了。”

  车站导乘员马莉当天早上6点就到岗了,为6:35车站第一班发往睢宁的班车做准备。“就我所在的3号门,每天有100多班车,高峰时6到8班车同时检票,我会根据每个班次乘客的数量,班车的停靠位置进行现场调配。”马莉要一一敲定班车是否抵达、出站,一遍遍提醒乘客班车所停位置。一趟车,重复几十遍是常有的事。

  “车站是我跟老家联系的纽带” 

  “上世纪80年代,我到南京读书,坐大巴回沭阳是六块一,这是我半个月的伙食费。四年大学,我就回过3趟家,省钱。工作后,逢年过节都要来中央门汽车站乘车,这条线路上驾驶员换了几茬,都成了朋友。听说车站要搬,还真舍不得。虽然家里买了车,但我还是愿意坐大巴回老家。全程高速,很舒服。”5月31日,从南京一家国企退休的蔡新民来到中央门汽车站,几十年来,目的地一样:沭阳老家。“车站是我和老家联系的纽带,每次来,都特别亲切。”

  当天下午5点,端午小长假首日大部分班线发送完毕,趁着余晖,陈炯跟班里姐妹们在车站广场临时售票车前合影,“车站搬家,这个车也要退役了,这是她服务的最后一个小长假。”马莉也和同事在3号门前用手机拍了合影,“13年,有感情了。”

  46岁的南京中央门汽车站即将完成历史使命,即将投运的小红山客运站,拥有现代化的站房设施,铁路、地铁、长途汽车、出租车、公交在200米内可全部实现换乘,老百姓出行将更方便。

(责任编辑:徐丹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