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看病难问题,提高群众到基层就诊率?4月21日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和昨日举行的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及其三个配套文件,提出到2016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比不低于53%,从今年起7个试点区组建14个医疗联合体,到2015年每个区都要成立“医联体”。
亮点1
建立医疗联合体 实现“双向转诊”
据悉,本次“1+3”文件是着眼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康复在社区”的目标,为市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其中的重头戏是,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医疗资源现状,按1~2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个二级医院和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医疗联合体建设。
市卫生局副局长胡丙杰在昨日的发布会上透露:“今年选择了越秀、荔湾、海珠、番禺、南沙、从化和萝岗进行医联体的试点,2015年要求广州市每一个区至少都成立一个医联体,2016年在全市推广实施医联体管理模式。全市目前7个试点区应该可以组建14个医疗联合体,其中有24家三级医院、16家二级医院、5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镇卫生院、村卫生院等参加。”
建立医疗联合体后,同时将建立区内及跨区域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制定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路径指南,统筹推动实现全市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到2016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比不低于53%。
什么是医疗联合体?
“医联体”就是把某区域内的1~2家三级医院、数家二级医院和若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卫生院捆绑在一起,在医联体内可以实现患者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专家、技术、信息、床位、检查设备、药品目录等的资源互通和共享。
什么是“双向转诊”?
胡丙杰举例说:“我们提倡基层首诊,如果病人的病情在基层解决了,就完成了治疗的过程。如果解决不了的话,需要转到二级或三级医院看病,这个病可能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住院、需要手术。手术之后,大医院帮助患者制订治疗方案,这时就进入康复期或者是恢复期,根据病情需要由三级或者二级医院转入到卫生服务中心,这就是‘双向转诊’。在同一个联合体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二、三级医院,根据它们的功能定位有不同的职能。”
亮点2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
此外,文件还明确要求推动医保政策向服务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健全面向基层医疗服务倾斜的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制度。建立支持区域医疗联合体、“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和家庭病床医疗服务项目等医保政策,推进医疗保险总额控制、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方式的改革。健全医保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范围、支付方式和支付标准,提高参保扩面征缴力度。采取进一步扩大参保人在基层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就诊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差距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形成医保政策对“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引导效应。
但就医保报销问题,胡丙杰并未透露具体的调整比例,他只是表示,目前人社部门的医保局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还在研究制订。
社区看病90元 大医院得花236元
胡丙杰说:“根据统计资料,2013年在大医院的门诊,每次诊疗的费用是236元,但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也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均门诊费用只有90元,镇卫生院就更低一些,82元。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病,比如说感冒,在基层可以解决,大医院也可以解决,但是在大医院可能费用是236元,但是在基层就可以通过八九十元解决,总的费用相差很远。实施分级诊疗之后,大部分的病人能够在基层解决就在基层解决了,由于费用比较低、报销比例高,群众的费用也会降低,总费用也会降低,这有助于我们解决看病贵问题。”
亮点3
推行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
推行全科医生契约式服务。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以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有特殊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为重点对象,逐步推行基层全科医生(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
对此,胡丙杰透露:“去年我们首先在海珠、萝岗、南沙进行了试点,今年要求广州市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镇卫生院,都要按照40%的比例开展这项服务。”
文件中还明确,到2015年,各区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到2016年,参加或已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人员不低于15%。对此胡丙杰表示:“从目前广州市的全科医生配置和开展培训的情况来看,到2015年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什么是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
通过开展面向签约人的预约诊疗、转诊转介、预防保健、上门探视、家庭病床、健康咨询等个性化服务,逐步让基层全科医生承担起家庭医生和健康守门人职责,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康复在社区”的目标。
什么是全科医生培训?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也就是5+3制,5年临床医学培训,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再经过三年全科医生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