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首次证实调查骗贷案 多家银行卷入

2014年06月09日 08:2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彭斐

  6月6日,本应是青岛港上市的日子,但调查金属融资骗贷的消息,让它蒙上了尴尬。

  当日,青岛港首次公开承认了相关调查的存在。多家媒体报道称,将青岛港置于风口浪尖的,是当地一家名为“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诚矿业)的民营企业。

  一位浸淫青岛矿石进口领域十年的贸易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前并未听说德诚矿业的名号,应为一家中小企业,在青岛当地类似企业为数不少。

  英国《金属导报》报道称:市场关于调查涉及的货物价值的传言已从2.5亿美元上升至10亿美元以上。上周,南非标准银行率先承认其在青岛港涉及的调查中蒙受损失。

  有分析师表示,青岛港事件对现货市场可能影响有限,但可能迫使海外银行及贸易公司撤出中国金属融资贷款领域。有消息称,渣打银行已暂停对部分中国新客户的金属融资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宗商品融资已成为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港对铜融资的调查,正在加深市场对中国信贷风险的担忧。

  德诚矿业敞口疑超10亿元/

  端午节期间,青岛港调查贸易融资骗贷的消息,在大宗商品市场引发了新一场风波。日前,融资骗贷案主角开始浮出水面。

  6月6日,青岛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首日,在被问及相关问题时,青岛港董事长郑明辉以“正在调查”做简短回答。当日晚间,青岛港发布澄清公告:于2014年5月31日,本公司大港分公司接获相关公安机关的函件,指出其正调查一宗指称欺诈案件,涉及一名货主以第三方货运代理的名义储存于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铝及铜产品。

  对于涉案公司,青岛港方面并未详细披露。不过,有媒体报道称,涉案企业为德诚矿业,为青岛当地一家贸易企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获悉,德诚矿业全称为“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为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铝土矿、氧化铝、铝锭、电铜等制品的进出口贸易。

  青岛港在6月6日晚间澄清公告中提及:公安机关要求大港分公司协助调查,特别是协助盘点涉及的金属产品。此前,一位在青岛港有货物存放的山东企业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有金属类商品库存与仓单对不上号,仓库方面在盘查。”

  “这批货物大概有10万吨氧化铝和两三千吨铜,货值约在几亿元,发现仓单和实际库存有缺口,青岛港端午节前就开始调查此事。”一位知情人士称。

  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德诚矿业与四家不同的仓储公司分别出具仓单,然后利用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去不同银行重复质押,实际的银行贷款敞口超过10亿元。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联系德诚矿业,但公开资料所显示电话被提示为无效号码。此外,参股德诚矿业的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电话无人接听。

  最早报道青岛港调查消息的英国《金属导报》(MetalBulletin)跟进报道称:市场关于调查涉及的货物价值的传言已从2.5亿美元上升至10亿美元以上。

  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重复抵押融资在金属贸易领域很普遍。有青岛当地矿石贸易商向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重复质押仓储收据获取贸易融资,成为国内影子银行的重要一环,“有贸易商利用同一批矿石,在多家银行获取贷款”。

  在我的有色网资深铜分析师王宇看来,铁矿石与融资铜等金属类融资,在获取贷款方式上大同小异。以融资铜为例,贸易商先向银行交付进口电解铜20%的保证金,就可以开出90天或者180天的信用证。一个月后拿到电解铜现货再快速销售,相当于有了一笔60天或者150天的短期融资。当信用证即将到期的时候,又可以进行新的一笔交易,拆东墙补西墙,甚至用所融得资金,投资其他领域赚取利润。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岛港大宗商品进口贸易活跃,尤其是在铁矿石、铜、铝土矿方面,包括花旗、渣打等多家国际银行都在该港有相关融资业务。高盛在研究报告中称,目前中国的商品融资规模已高达1600亿美元,约占中国短期外债总额的31%。

  王宇表示,金属融资本身并不违法,但是一旦超出可控范围,就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者违约的风险。

  海外银行现大宗商品“退出潮”/

  上周,正当国内业界猜测提供融资的银行是哪家之时,南非标准银行率先跳出来,承认其在青岛港涉及的调查中蒙受损失。

  该银行在一份声明中称,已经开始着手调查青岛港潜在的违规行为,但是目前还无法完全确定具体的损失额。

  继南非标准银行之后,路透社引述3位消息人士,渣打银行已暂停对部分中国新客户的金属融资业务。一位渣打客户接到银行通知,暂时不承做新的库存融资,原有融资到期也不会给予延期。

  另一位常驻新加坡的知情人士表示,渣打已经停止了融资业务。“这是正式的 (渣打)官方行为。当前,他们不再对金属融资业务滚动操作,同时还停止新的融资交易。”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渣打银行新闻发言人称,该行正密切关注青岛港事态发展,同时配合政府工作。

  渣打银行方面人士同时称,当前暂时无法量化评估从该事件中产生的任何潜在损失。他亦拒绝就该行是否收紧贷款发表评论。

  对此,国内一位铜行业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国内的金属融资风险,外资银行其实早有关注,并已缩窄提供大宗货品相关的贷款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大宗货品过山车般的价格走势中,经历巨大损失的欧美银行,正在退出该领域。

  2014年1月,摩根大通宣布计划出售其全球实体商品资产,令市场感到震惊。此外,包括法国Natixis银行等西方银行已经退出了大宗商品业务。

  上述铜行业人士表示,西方国家银行退出大宗商品领域,但来自亚洲的同行,正在填补他们留下的空缺。

  华尔街见闻网站此前曾报道,今年1月,工行称拟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伦敦分部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部门60%的股份,交易对价约为7.7亿美元。这笔交易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加速进军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全力争取大宗商品国际业务更大话语权的新标志。

  这笔交易费时一年才谈成,目前交易并未完成,因为标准银行不同实体之间需要进行复杂的资产重组。

  根据协议声明,如果标准银行的操作可能对业务、资产、债务、金融或其他条件带来实质性的不利影响,这笔交易可以取消。

  前述知情人表示,至少有一家西方银行正审核铜铝等融资敞口。此外,金属质押融资忧虑还蔓延到了国内银行业。一位熟悉内情人士向媒体称,一家国有银行已经从总部派遣一支团队赶赴青岛,专职调查融资问题。

  6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向包括工行等多家国有银行人士求证,但均未得到正面答复。青岛港方面则表示以公司官方公布为准。

  青岛港方面澄清,该批金属产品不属于集团所有,目前未有任何机关要求集团暂停港口经营服务,并认为调查不会对集团业务及财务状况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麦格理银行称,青岛港约有2万吨铜被用于重复质押。分析师称该事件对现货市场可能影响有限,但可能迫使海外银行及贸易公司撤出中国金属融资贷款领域。

  《期货日报》的相关分析认为,目前青岛港铜库存约6万~7万吨。随着查处范围扩大,如果问题铜数量进一步增加,后果将十分严重。

  金属融资收紧将挤价格“水分”/

  青岛港对金属融资的调查,加深了市场对中国信贷风险的担忧。

  上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期铜合约,在我国端午节假期后首个交易日(6月3日)出现大幅下挫,当日跌幅接近1%,3日至6日,该合约累计跌幅3.03%。

  上周五,期铜跌至一个月低位。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指标期铜盘中触及5月8日以来最低6640美元,后缩减跌幅,收盘下跌1.39%,报每吨6686美元。对于原因,国内外分析机构几乎一致地认为,系受青岛港调查事件影响。

  行业消息人士称,部分滞留在青岛港的铜船货被运往监管更严的伦敦金属交易所仓库,在中国政府对青岛港金属融资交易进行调查之际,银行和贸易公司均采取行动以防万一。

  “对青岛港金属融资交易的调查继续影响铜价。一旦情况明朗化,我们预计铜价将继续上行,除非出现一些大的意外,”AvaTrade的首席市场分析师NaeemAslam表示。

  不过,在国内一位上市港口人士看来,相比于调查结果,如外资银行停止为大宗商品提供融资,低迷已久的金属市场可能将面临颓势。

  由于中国铜消费量在全球消费中的占比超50%,国际市场机构担心银行从业者收紧放贷规模,将倒逼中国贸易商甩卖铜产品。

  华泰长城期货分析师任建封认为:“短线、中线铜价雪上加霜,铜价可能再次下探。如果事件持续发酵,波及其他港口,则铜价还会加速下跌,其他金属也会跟跌。”

  此外,国际投行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停止大宗商品融资服务,将导致中国进口下降,并逼迫中国贸易商抛空手中存货以应对资金周转,这对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影响甚大。

  与此同时,铜价和铁矿石价格的进一步走低,又会将更多银行等金融机构拉进“游戏”——重新审查相关抵押品价值或信用证的持有信用问题。

  “贸易商利用杠杆撬动资金的情况,加剧了热钱流入中国的问题,由此已引发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某上市港口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期货日报》报道,中国银行山东分行明确表示,6月1日后所有铁矿石开证业务的审批权将上收省分行,并且不再批复没有与下家签订购销合同的开证申请。

  在日照港(600017,SH)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港之一,上述报道中提及,在山东日照,不论授信多大,实际用信都控制在1亿元以内。

  公开数据显示,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已经连续12周位于1.1亿吨之上。截至6月6日,港口铁矿石存量为11576万吨。

  一位不具名行业分析师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银行正收紧进口铁矿石信用证开立。当前,政府层面正打击进口货物质押融资。

  上述港口人士认为,银行收紧信用证融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铁矿石贸易商资金紧张问题,从而在目前高库存的背景下对铁矿石价格产生进一步利空影响。

  “对贸易企业来说,这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却能够把进口水分挤出去,这对于下游实体企业而言是个利好。”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在他看来,贸易商过多利用金融融资哄抬了进口原材料的价格,在下游企业举步维艰之时,此举客观上利好国内下游企业。

  相关新闻

  上市前夕突曝“被调查”青岛港内部猜测被人“做空伏击”

  即便一年前就开始筹备上市事宜,但6月6日登陆香港联交所的青岛港(06198,HK),事到临头还是出了岔子。

  端午节期间,英国《金属导报》披露,青岛港开始专项检查,调查通过重复质押仓储收据获取贸易融资的行为。

  传言纷起之时,散户认购严重不足,公开发售认购只占总量的15%。在6月6日上市当天,青岛港应声破发。开盘报3.76港元/股的青岛港,当日下午4时收盘时,报收3.71港元/股,首日跌幅1.33%,当日市值蒸发3881.9万港元。

  青岛港内部传出的声音认为,外媒在青岛港上市前夕发布的相关新闻,内部怀疑这是一种做空伏击。

  6月6日晚间,青岛港澄清公告称,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及本集团每年铝及铜吞吐量总额,占本集团每年吞吐量总额的比例极微。除装卸及仓储服务外,公司目前并无向代理提供其他服务,且并无于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拥有任何权益。

  首日市值蒸发近4000万港元

  在传言纷起之际,6月6日在港挂牌上市的青岛港应声破发。

  6月5日,青岛港公布招股结果,公开发售获1189.5万股有效申请,相当于公开发售总数7763.8万股约15%,认购不足额,每手中签率100%。青岛港对外坦言,其散户认购严重不足,无奈拉来众多机构帮忙捧场,而这也让正处在兴头上的投资者感到阵阵寒意。

  对此,有券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认购只占公开发售15%,显然青岛港并不受公众投资者的青睐。

  不过,在今年在港上市的新股总体表现欠佳的背景下,青岛港似乎有备而来,引入基石投资者为其“站台”,以利于发行顺利完成。自今年3月份起,青岛港即着手引入基石投资者,在上市前,引入包括振华重工、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中集集团、中国重汽、迪拜环球港务、宁波港股份等6家基石投资者。这6家基石投资者认购1.677亿美元股份,占整体发售规模的44.54%。

  不过,即使早有准备,但与青岛港有关的“重复质押仓储单据获取贸易融资”的调查,由外媒率先进行披露,这多少让青岛港有些始料不及。

  6月6日上午,青岛港董事长郑明辉出席上市仪式后,没有回应是否受司法机关调查,仅强调业务一切正常。

  在6日晚间的澄清公告中,青岛港称,除装卸及仓储服务外,该集团目前并无向代理提供其他服务,且集团并无于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拥有任何权益。

  不过,《华尔街日报》报道认为,青岛港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因媒体报道了这个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正在对违规金属融资交易进行调查。

  青岛港人士:不清楚谁主导调查

  一位不具名的券商人士表示,虽然航运市场近期表现疲软,但对于青岛港而言,上市前遭遇的负面消息,无疑为新股上市蒙上阴影。

  而据经济观察网相关消息,青岛港一位部门负责人表示,外媒在青岛港上市前夕发布这个新闻,内部怀疑这是一种做空伏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关于青岛港在贸易融资骗贷、中止铝和铜出港、被调查、国外金融机构和贸易商出现担忧等一系列消息披露中,外媒确处主导地位。

  针对外媒的系列报道,6月7日,青岛港集团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只知道调查在进行,但对于是谁主导的调查,真的不清楚。”

  一位矿石贸易商则向记者表示,金属矿石贸易融资的情况,在国内各个港口都有,而贸易商暗中将港口货物重复质押的问题,也并非青岛港的孤例。

  在金银岛市场分析师弭澎琦看来,其他港口出现这种问题的几率,并不比青岛港少,但是单单拿青岛港说事,难免让外界生疑。一位大宗商品市场人士则认为,对于金属融资违规的调查,揭开的或许只是行业内幕的冰山一角。

  不过,青岛港在澄清公告中称,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及本集团每年铝及铜吞吐量总额,占本集团每年吞吐量总额的比例极微。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上述青岛港集团人士表示,目前对于做空只是一种猜测,毕竟还没有掌握确凿证据。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彭斐责任编辑:NF017  6月6日,本应是青岛港上市的日子,但调查金属融资骗贷的消息,让它蒙上了尴尬。

  当日,青岛港首次公开承认了相关调查的存在。多家媒体报道称,将青岛港置于风口浪尖的,是当地一家名为“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诚矿业)的民营企业。

  一位浸淫青岛矿石进口领域十年的贸易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前并未听说德诚矿业的名号,应为一家中小企业,在青岛当地类似企业为数不少。

  英国《金属导报》报道称:市场关于调查涉及的货物价值的传言已从2.5亿美元上升至10亿美元以上。上周,南非标准银行率先承认其在青岛港涉及的调查中蒙受损失。

  有分析师表示,青岛港事件对现货市场可能影响有限,但可能迫使海外银行及贸易公司撤出中国金属融资贷款领域。有消息称,渣打银行已暂停对部分中国新客户的金属融资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宗商品融资已成为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港对铜融资的调查,正在加深市场对中国信贷风险的担忧。

  德诚矿业敞口疑超10亿元/

  端午节期间,青岛港调查贸易融资骗贷的消息,在大宗商品市场引发了新一场风波。日前,融资骗贷案主角开始浮出水面。

  6月6日,青岛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首日,在被问及相关问题时,青岛港董事长郑明辉以“正在调查”做简短回答。当日晚间,青岛港发布澄清公告:于2014年5月31日,本公司大港分公司接获相关公安机关的函件,指出其正调查一宗指称欺诈案件,涉及一名货主以第三方货运代理的名义储存于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铝及铜产品。

  对于涉案公司,青岛港方面并未详细披露。不过,有媒体报道称,涉案企业为德诚矿业,为青岛当地一家贸易企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获悉,德诚矿业全称为“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为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铝土矿、氧化铝、铝锭、电铜等制品的进出口贸易。

  青岛港在6月6日晚间澄清公告中提及:公安机关要求大港分公司协助调查,特别是协助盘点涉及的金属产品。此前,一位在青岛港有货物存放的山东企业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有金属类商品库存与仓单对不上号,仓库方面在盘查。”

  “这批货物大概有10万吨氧化铝和两三千吨铜,货值约在几亿元,发现仓单和实际库存有缺口,青岛港端午节前就开始调查此事。”一位知情人士称。

  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德诚矿业与四家不同的仓储公司分别出具仓单,然后利用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去不同银行重复质押,实际的银行贷款敞口超过10亿元。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联系德诚矿业,但公开资料所显示电话被提示为无效号码。此外,参股德诚矿业的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电话无人接听。

  最早报道青岛港调查消息的英国《金属导报》(MetalBulletin)跟进报道称:市场关于调查涉及的货物价值的传言已从2.5亿美元上升至10亿美元以上。

  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重复抵押融资在金属贸易领域很普遍。有青岛当地矿石贸易商向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重复质押仓储收据获取贸易融资,成为国内影子银行的重要一环,“有贸易商利用同一批矿石,在多家银行获取贷款”。

  在我的有色网资深铜分析师王宇看来,铁矿石与融资铜等金属类融资,在获取贷款方式上大同小异。以融资铜为例,贸易商先向银行交付进口电解铜20%的保证金,就可以开出90天或者180天的信用证。一个月后拿到电解铜现货再快速销售,相当于有了一笔60天或者150天的短期融资。当信用证即将到期的时候,又可以进行新的一笔交易,拆东墙补西墙,甚至用所融得资金,投资其他领域赚取利润。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岛港大宗商品进口贸易活跃,尤其是在铁矿石、铜、铝土矿方面,包括花旗、渣打等多家国际银行都在该港有相关融资业务。高盛在研究报告中称,目前中国的商品融资规模已高达1600亿美元,约占中国短期外债总额的31%。

  王宇表示,金属融资本身并不违法,但是一旦超出可控范围,就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者违约的风险。

  海外银行现大宗商品“退出潮”/

  上周,正当国内业界猜测提供融资的银行是哪家之时,南非标准银行率先跳出来,承认其在青岛港涉及的调查中蒙受损失。

  该银行在一份声明中称,已经开始着手调查青岛港潜在的违规行为,但是目前还无法完全确定具体的损失额。

  继南非标准银行之后,路透社引述3位消息人士,渣打银行已暂停对部分中国新客户的金属融资业务。一位渣打客户接到银行通知,暂时不承做新的库存融资,原有融资到期也不会给予延期。

  另一位常驻新加坡的知情人士表示,渣打已经停止了融资业务。“这是正式的 (渣打)官方行为。当前,他们不再对金属融资业务滚动操作,同时还停止新的融资交易。”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渣打银行新闻发言人称,该行正密切关注青岛港事态发展,同时配合政府工作。

  渣打银行方面人士同时称,当前暂时无法量化评估从该事件中产生的任何潜在损失。他亦拒绝就该行是否收紧贷款发表评论。

  对此,国内一位铜行业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国内的金属融资风险,外资银行其实早有关注,并已缩窄提供大宗货品相关的贷款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大宗货品过山车般的价格走势中,经历巨大损失的欧美银行,正在退出该领域。

  2014年1月,摩根大通宣布计划出售其全球实体商品资产,令市场感到震惊。此外,包括法国Natixis银行等西方银行已经退出了大宗商品业务。

  上述铜行业人士表示,西方国家银行退出大宗商品领域,但来自亚洲的同行,正在填补他们留下的空缺。

  华尔街见闻网站此前曾报道,今年1月,工行称拟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伦敦分部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部门60%的股份,交易对价约为7.7亿美元。这笔交易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加速进军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全力争取大宗商品国际业务更大话语权的新标志。

  这笔交易费时一年才谈成,目前交易并未完成,因为标准银行不同实体之间需要进行复杂的资产重组。

  根据协议声明,如果标准银行的操作可能对业务、资产、债务、金融或其他条件带来实质性的不利影响,这笔交易可以取消。

  前述知情人表示,至少有一家西方银行正审核铜铝等融资敞口。此外,金属质押融资忧虑还蔓延到了国内银行业。一位熟悉内情人士向媒体称,一家国有银行已经从总部派遣一支团队赶赴青岛,专职调查融资问题。

  6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向包括工行等多家国有银行人士求证,但均未得到正面答复。青岛港方面则表示以公司官方公布为准。

  青岛港方面澄清,该批金属产品不属于集团所有,目前未有任何机关要求集团暂停港口经营服务,并认为调查不会对集团业务及财务状况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麦格理银行称,青岛港约有2万吨铜被用于重复质押。分析师称该事件对现货市场可能影响有限,但可能迫使海外银行及贸易公司撤出中国金属融资贷款领域。

  《期货日报》的相关分析认为,目前青岛港铜库存约6万~7万吨。随着查处范围扩大,如果问题铜数量进一步增加,后果将十分严重。

  金属融资收紧将挤价格“水分”/

  青岛港对金属融资的调查,加深了市场对中国信贷风险的担忧。

  上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期铜合约,在我国端午节假期后首个交易日(6月3日)出现大幅下挫,当日跌幅接近1%,3日至6日,该合约累计跌幅3.03%。

  上周五,期铜跌至一个月低位。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指标期铜盘中触及5月8日以来最低6640美元,后缩减跌幅,收盘下跌1.39%,报每吨6686美元。对于原因,国内外分析机构几乎一致地认为,系受青岛港调查事件影响。

  行业消息人士称,部分滞留在青岛港的铜船货被运往监管更严的伦敦金属交易所仓库,在中国政府对青岛港金属融资交易进行调查之际,银行和贸易公司均采取行动以防万一。

  “对青岛港金属融资交易的调查继续影响铜价。一旦情况明朗化,我们预计铜价将继续上行,除非出现一些大的意外,”AvaTrade的首席市场分析师NaeemAslam表示。

  不过,在国内一位上市港口人士看来,相比于调查结果,如外资银行停止为大宗商品提供融资,低迷已久的金属市场可能将面临颓势。

  由于中国铜消费量在全球消费中的占比超50%,国际市场机构担心银行从业者收紧放贷规模,将倒逼中国贸易商甩卖铜产品。

  华泰长城期货分析师任建封认为:“短线、中线铜价雪上加霜,铜价可能再次下探。如果事件持续发酵,波及其他港口,则铜价还会加速下跌,其他金属也会跟跌。”

  此外,国际投行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停止大宗商品融资服务,将导致中国进口下降,并逼迫中国贸易商抛空手中存货以应对资金周转,这对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影响甚大。

  与此同时,铜价和铁矿石价格的进一步走低,又会将更多银行等金融机构拉进“游戏”——重新审查相关抵押品价值或信用证的持有信用问题。

  “贸易商利用杠杆撬动资金的情况,加剧了热钱流入中国的问题,由此已引发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某上市港口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期货日报》报道,中国银行山东分行明确表示,6月1日后所有铁矿石开证业务的审批权将上收省分行,并且不再批复没有与下家签订购销合同的开证申请。

  在日照港(600017,SH)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港之一,上述报道中提及,在山东日照,不论授信多大,实际用信都控制在1亿元以内。

  公开数据显示,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已经连续12周位于1.1亿吨之上。截至6月6日,港口铁矿石存量为11576万吨。

  一位不具名行业分析师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银行正收紧进口铁矿石信用证开立。当前,政府层面正打击进口货物质押融资。

  上述港口人士认为,银行收紧信用证融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铁矿石贸易商资金紧张问题,从而在目前高库存的背景下对铁矿石价格产生进一步利空影响。

  “对贸易企业来说,这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却能够把进口水分挤出去,这对于下游实体企业而言是个利好。”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在他看来,贸易商过多利用金融融资哄抬了进口原材料的价格,在下游企业举步维艰之时,此举客观上利好国内下游企业。

  相关新闻

  上市前夕突曝“被调查”青岛港内部猜测被人“做空伏击”

  即便一年前就开始筹备上市事宜,但6月6日登陆香港联交所的青岛港(06198,HK),事到临头还是出了岔子。

  端午节期间,英国《金属导报》披露,青岛港开始专项检查,调查通过重复质押仓储收据获取贸易融资的行为。

  传言纷起之时,散户认购严重不足,公开发售认购只占总量的15%。在6月6日上市当天,青岛港应声破发。开盘报3.76港元/股的青岛港,当日下午4时收盘时,报收3.71港元/股,首日跌幅1.33%,当日市值蒸发3881.9万港元。

  青岛港内部传出的声音认为,外媒在青岛港上市前夕发布的相关新闻,内部怀疑这是一种做空伏击。

  6月6日晚间,青岛港澄清公告称,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及本集团每年铝及铜吞吐量总额,占本集团每年吞吐量总额的比例极微。除装卸及仓储服务外,公司目前并无向代理提供其他服务,且并无于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拥有任何权益。

  首日市值蒸发近4000万港元

  在传言纷起之际,6月6日在港挂牌上市的青岛港应声破发。

  6月5日,青岛港公布招股结果,公开发售获1189.5万股有效申请,相当于公开发售总数7763.8万股约15%,认购不足额,每手中签率100%。青岛港对外坦言,其散户认购严重不足,无奈拉来众多机构帮忙捧场,而这也让正处在兴头上的投资者感到阵阵寒意。

  对此,有券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认购只占公开发售15%,显然青岛港并不受公众投资者的青睐。

  不过,在今年在港上市的新股总体表现欠佳的背景下,青岛港似乎有备而来,引入基石投资者为其“站台”,以利于发行顺利完成。自今年3月份起,青岛港即着手引入基石投资者,在上市前,引入包括振华重工、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中集集团、中国重汽、迪拜环球港务、宁波港股份等6家基石投资者。这6家基石投资者认购1.677亿美元股份,占整体发售规模的44.54%。

  不过,即使早有准备,但与青岛港有关的“重复质押仓储单据获取贸易融资”的调查,由外媒率先进行披露,这多少让青岛港有些始料不及。

  6月6日上午,青岛港董事长郑明辉出席上市仪式后,没有回应是否受司法机关调查,仅强调业务一切正常。

  在6日晚间的澄清公告中,青岛港称,除装卸及仓储服务外,该集团目前并无向代理提供其他服务,且集团并无于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拥有任何权益。

  不过,《华尔街日报》报道认为,青岛港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因媒体报道了这个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正在对违规金属融资交易进行调查。

  青岛港人士:不清楚谁主导调查

  一位不具名的券商人士表示,虽然航运市场近期表现疲软,但对于青岛港而言,上市前遭遇的负面消息,无疑为新股上市蒙上阴影。

  而据经济观察网相关消息,青岛港一位部门负责人表示,外媒在青岛港上市前夕发布这个新闻,内部怀疑这是一种做空伏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关于青岛港在贸易融资骗贷、中止铝和铜出港、被调查、国外金融机构和贸易商出现担忧等一系列消息披露中,外媒确处主导地位。

  针对外媒的系列报道,6月7日,青岛港集团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只知道调查在进行,但对于是谁主导的调查,真的不清楚。”

  一位矿石贸易商则向记者表示,金属矿石贸易融资的情况,在国内各个港口都有,而贸易商暗中将港口货物重复质押的问题,也并非青岛港的孤例。

  在金银岛市场分析师弭澎琦看来,其他港口出现这种问题的几率,并不比青岛港少,但是单单拿青岛港说事,难免让外界生疑。一位大宗商品市场人士则认为,对于金属融资违规的调查,揭开的或许只是行业内幕的冰山一角。

  不过,青岛港在澄清公告中称,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及本集团每年铝及铜吞吐量总额,占本集团每年吞吐量总额的比例极微。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上述青岛港集团人士表示,目前对于做空只是一种猜测,毕竟还没有掌握确凿证据。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彭斐责任编辑:NF017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