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作报告时表示,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强化市场约束。此间专家称,这表明管控地方债风险已成为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任务,市场在地方债管理机制中地位上升。
针对地方债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楼继伟在报告中指出,2013年已基本摸清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底数,今后将密切跟踪和评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行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对中新社记者指出,这表明加强制度建设,防止地方债务过度膨胀,已成为一项长期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地方债风险已非常严重,“不能将风险过度夸大”。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也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地方债风险事实上一直都存在,但“风险并不必然转化为危机”。
在杨志勇看来,如果打造“阳光化”债务,建立规范的举债机制是消除“火源”,密切跟踪评估地方债风险就是及时“灭火”,事前事后双管齐下,将使地方债风险隐患得到更好控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未见明显缓解,地方债风险的确不容忽视。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此前曾坦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积累过快是中央最关注的两大问题之一,且有可能连带导致金融危机。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4年到期需偿还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债务总余额比重约21%,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在财政收入增速连续放缓,但支出却呈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山大”。
楼继伟在报告中强调,将按市场化原则妥善处理债务违约事件,强化市场约束。
“强化市场约束,体现了地方债管理机制的新变化。”白景明对记者分析说,地方债管理不能仅依靠政府的自我约束,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应该积极发挥作用。
事实上,在地方债管理方面,“市场之手”已在逐步走向前台。此前中国政府已明确出台规定,2014年可自发自还地方债的试点地区,须事先按规定开展债券信用评级。这意味着信用评级不佳,不被市场认可的地方政府将很难成功发债。
楼继伟并表示,将加强风险管控,防止企业债务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
在中国,由于多数地方政府依现行体制无法自行发债,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便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手段。据审计署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的1.8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全口径地方债券中,企业债高达8828亿元,超过财政直接发行的66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成为最大的债券融资来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2014年企业债券将迎来偿债高峰,预计将有1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城投债券到期兑付。
白景明表示,在此情况下,切断企业债务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链条,就是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规范治理,逐步将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的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剥离,切实防范风险。(完)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