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竖起文保碑 将原样恢复

2014年06月26日 11:10   来源:现代快报   

利济巷慰安所文保碑昨天揭牌。顾炜 摄

命运多舛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

  近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被列入南京市级文保单位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昨天,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西侧,成堆的垃圾不见了,一块1.5米高的文保碑立在空地上。这也意味着,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命运正式迎来转折。据介绍,有关部门今年将启动修缮,明年初开始布展。这里将成为记录慰安妇血泪史的陈列馆,公众来到这里,可以感受一段“被凝固的历史”。

  同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文物征集。

  探访

  成堆的垃圾不见了,文保碑竖起来了

  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在科巷菜场隔壁,一直命运坎坷,墙上还能看到当年刷上去的“拆”字。

  由于空关10多年,加上2008年春节遭遇过火灾,整个建筑看上去非常“落魄”,破旧的窗户,有的窗框没了,有的无力地耷拉着。不过,这里的树木生命力旺盛,树枝从墙角边长出并弯曲向上,叶子绿油油的。

  旧址东侧是一个临时停车场,西面有一个近百平方米的院子,几天前还是垃圾中转站,里面堆满垃圾。不过,现在很干净。在旧址紧靠墙壁的一侧,一块文物标志碑已经树立起来,碑上有43个大字:“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 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六月七日公布 南京市人民政府立”。

  在雨中,南京市文广新局领导和学者经盛鸿等人,为文保碑揭牌。6月9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被公布为南京市级文保单位,半个月后,标志碑就立好了,这样的速度在南京极为罕见。

  “这是一处极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地,提醒后人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表示,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目前保存有7幢房屋,约2000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是记录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

  “2013年,经盛鸿、薛冰、姚远、宋震昊、王宏伟等南京市民提出,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认定为文物,朱成山、徐康英、赵德兴、张生、赵辰、周琦、叶菊华、汪永平等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旧址保护的研讨、论证和评审工作。”刁仁昌说。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终于被认定为市级文保,将永远成为控诉日军暴行的铁证。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月正式受理南京大屠杀和强征慰安妇历史档案和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利济巷慰安所遗址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必将促进申遗工作的开展。

  修缮保护将借鉴奥斯维辛集中营

  两排铁丝网分布周围,中间留下一条窄窄的空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空气仿佛都是凝固的,压抑得让人窒息。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吴靖说,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确定为市级文保后,将完成《保护规划》《修缮方案》的编制工作,完成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尽快明确修缮主体,完成修缮工程。

  具体如何修缮?在现场,东南大学教授周琦介绍,旧址的修缮将借鉴奥斯维辛集中营,不会对它们进行过度修缮,而是让它们保留这种沧桑感。

  “尽管这7栋楼曾经住过居民,但居民们没有对它们进行过大的改造,还是老风骨。”周琦说。

  修缮后,会恢复它当年的样子,包括屋内的场景,都一一还原。旧址外围不会加铁丝网,但会用围墙围起来。“当年,慰安所就是封闭式的,围墙应该是什么样子,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周琦说,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修缮近期就可能启动,最快年底可以修缮完毕。

  征集

  如果你有“慰安妇”相关资料,请联系我们

  “旧址将来会有两部分功能,一部分是陈列馆,一部分是旅游服务中心。”有关部门表示,他们计划搜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历史资料,编制展示方案,通过展览充分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将这里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果你有“慰安妇”的相关资料或者物证,可以联系我们。

  “利济巷慰安所是目前唯一一座经慰安妇指认的慰安所,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慰安所旧址。”周琦说,将向世界广泛征集文物,预计明年初就会开始布展。

  为了方便公众来参观,届时,会通过路名引导牌,把旧址与总统府景区联结起来。而东面的临时停车场,将来会建成一座大型停车场,地下部分停小车,地面部分停旅游大巴。

  周琦透露,这组建筑有可能将来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

  揭秘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是怎样确认的?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究竟是怎么认定的,朝鲜老人朴永心又是如何来到这里认定的?昨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向现代快报记者讲述了幕后故事。

  经盛鸿说,十几年前,日本学者西野留美子和他取得联系,告诉他,自己在朝鲜找到一位当年的慰安妇朴永心老人。在老人痛苦记忆的片断中,这个慰安所有几个显著特征:慰安所的周边有铁路通过,因为她能清楚地听到火车声;附近有练兵场及水塘;还有一个私人诊所,那是她们经常就医的地方。

  为了找到这处慰安所旧址,经盛鸿在现代快报的帮助下开始了艰苦的寻找,“朴永心老人提到了铁路,我开始以为这处慰安所是在下关,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收获。”后来,他想到,民国时期南京有一条从下关通向城南的小铁路(京市铁路),这家慰安所会不会在小铁路旁边?经盛鸿沿着小铁路的遗迹又开始了寻找,最终,他把这个慰安所锁定在白下区大行宫附近,那里在沦陷期间被划为“日人区”。

  经盛鸿说,他从1997年开始研究“慰安妇制度”,从夫子庙到大行宫一带,是当年日本划定的“日人区”所在地,靠近日军的兵营与许多军事机关,因此慰安所非常集中,“南京有40多处慰安所,这一带就有10多处。”

  在随后展开的调查中,经盛鸿发现,距离利济巷2号几十米的长白街,解放前曾是一条铁道;附近的一个水塘在1958年被填平,现在是南京第二十二中学;与之相距不远的总统府曾是日本16师团的司令部,日军经常在那里练兵。利济巷2号是一座二层楼洋房,一楼有14个房间,二楼有16个房间,房间像旅馆一样一间连着一间,每间房都门对着门,房间里面床的位置相当奇特,都凹陷在里面。据知情人介绍,那是放置榻榻米时使用的,可以起到遮挡的作用。

  于是,他开始采访附近老居民,很快,信息反馈“判断准确”,这里就是当年的慰安所。

  2003年,在中日学者的努力下,朴永心老人来到南京,指认利济巷2号就是当年的“东云慰安所”。现代快报当时连续10天报道此事,引起极大的反响。(林达清 胡玉梅 毛丽萍)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