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位于雨花经开区。图为该公司的乘用车生产线。 余志雄 摄
两个女孩在长沙经开区游玩拍照。陈飞 摄
1988年,长沙开始创建第一个工业园区。26年来,园区经济给长沙带来很多变化,一座座工业新城拔地而起,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4个,园区经济已成为长沙发展的强大引擎。
今年1至5月,全市五区九园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415.94亿元,同比增长15.8%,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70.6%;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51.57亿元,同比增长13.4%,比全市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7%。
大众、博世、菲亚特、三菱、斯伦贝谢、华润集团、思科系统、戴尔、霍尼韦尔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长沙,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工业化的发展浪潮,给长沙城乡带来了深刻的改变。正是因为长沙工业大发展,数千家企业、数十万名产业工人落户星城,为房地产、商业零售、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3D打印、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智能芯片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在长沙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一套套先进的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新理念在星城得到实践、开花结果。长沙工业园区已成为湖南工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它的建设发展,它的发展经验,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园区,投向园区全新的发展道路。
大格局才有大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从东部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到中部的武汉、郑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一浪高过一浪。放眼长沙工业园区的思变之路,人们都在思考,园区如何实现产业倍增、工业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之下,如何实现效益和品质的提升?长沙工业园区如何开始第二次创业?
警惕“虚胖”
园区经济质量效益要提速
很多人对长沙工业园区的印象是,园区长大了,长壮了,但也有一些园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虚胖”问题。“虚胖”是全国很多工业园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指的是一些工业园区空有一片土地,却产业不兴、人气不旺,虽然占地规模较大,但质量效益却不高。
目前,长沙国家级开发区达到5个,省级园区增加到9个,虽然“五区九园”拥有全市41.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7%,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但各园区之间发展不均衡。
至2013年底,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中,长沙经开区占到全市15.5%,高新区占到了13.8%,其余园区的占比均未超过10%。从园区的工业产出强度来看,隆平高科技园最高达177亿元/平方公里,最低的暮云经开区只有6亿元/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园区用地产出平均强度为28亿元/平方公里,投入产出效果不佳。有的园区规划面积动辄几十平方公里,每年的工业总产值却只有100余亿元。
相比之下,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工业园区质量效益较为突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漕河泾园区规划面积只有14.28平方公里,2013年,开发区实现销售收入2778亿元,工业总产值1044亿元。工业园区用地产出平均强度达194.5亿元/平方公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在全国开发区名列前茅。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的情况,也很能说明问题。张江高科技园核心园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但2013年完成税收203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实现工业总产值2019亿元,吸引内资注册资本149亿元、合同外资11.68亿美元、实到外资8.98亿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完成经营总收入4800亿元。
放眼发展
工业发展亟需大项目引领带动
长沙工业园区质量效益为何不高?首要原因是缺少大项目,缺少好项目。一直以来,长沙都缺乏大规模的工业投资。纵观长沙工业化的进程,最近12年来,长沙工业始终处于后发赶超、总量扩张为主的追赶型发展阶段。
从工业基础来看,长沙工业发展起步晚。2000年长沙工业化率为31.2%,处于工业化初期;而当时全国工业化率为43.6%,处于工业化中期。长沙与全国相比,工业化率落后12.4个百分点,形成了整整一个阶段的差距。
“一五”、“二五”计划,全国共安排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湖南有6项,但是4项在株洲,长沙没有一项;从“三五”计划开始的西线建设,主要产业转移到了四川和重庆;改革开放后,长沙工业发展有所起色,但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属于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近年来,长沙工业发展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来,长沙工业经济5年跨6个千亿台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1%,快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8个百分点。但受工业投资增速放缓、工业项目储备不足、自主创新推进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后劲不足的问题逐步显现。2012年全市工业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9%,2013年长沙第二产业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2.5%,低于同期南京、合肥、郑州的水平。
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利用内、外资,引进项目,拉动经济发展,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开发区的“惯例”。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就聚集了中外高科技企业2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00多家。78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112家高科技企业。大项目,好项目,为园区创造了高效益,该园区也连续几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国家级开发区十强。
环境造势
提升效益之路在拓展在延伸
在一般人看来,工业园区一定布满了各个行业的高新科技厂房、办公大楼,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而在苏州工业园区内,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中布满了绿荫,几大名胜湖泊点缀在现代楼宇中。这不像是一个工业园区,而是一座生机勃勃的时尚新城。近年来,长沙五区九园一批又一批的学习队伍前往上海、苏州等地参观访问。中国东部工业园区发展的最新发展面貌,让大家深有触动。
苏州是国内第一个工业园区诞生的地方——1984年8月,昆山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自费办起全国第一个开发区。1994年2月,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区。从此,园区发展的苏州模式开始风行全国。2006年前后,在苏州工业园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2900多家外资企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吸收外资分别达到269亿美元和13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近70家在这里投资了102个项目。
而在此之前,昆山等地的一些工业园区建设,也走过一些弯路。当时江苏不少开发区,最初建设时规划很乱,配套又差,白天是工厂,晚上是“死城”,人为地造出了一个个工业孤岛。
很多事物的发展进程都是相似的。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沙工业园区在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五区九园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像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等园区,通过近二十年的建设积淀,其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产业区、商住区、科教区等区域规划分明、道路相连、绿树成荫,正逐步由单线条的工业新区,向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宜居的工业新城迈进。
长沙一些园区由于远离城区,其发展还是遭遇了先天形成的环境压力。如位于浏阳洞阳的浏阳经开区,就面临这种情况。园区与长沙市区主要靠高速公路连接,往来必须经过收费站,交通成本过高。虽然近年来开元大道、人民东路延长线的通车,使得其交通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问题仍然存在。
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成了当务之急。发展要思变,变则通,变则强。长沙工业园区做强产业集群、提升效益之路在拓展,在延伸。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