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全面开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征程

2014年07月08日 10:28   来源:青海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如何深化农牧区改革,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上实现新突破,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对解决今后农牧区谁来种地放牧的问题、发展现代农牧业显得至关重要。

  2012年12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拉开序幕。我省大通、互助、乐都、格尔木四个县市区,成为农业部首批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地区。经过一年多试点,目前全省已认定新型职业农牧民1200人,报名培育中专学历农牧民1000人。今年还将给予宽松政策、通过扶持有望在西宁、海东两市14个县整体推进这一活动。

  当农民要有学历

  正值六月,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的大田间,50名蔬菜班的学员在县农广校副校长朱先太的讲解中,学习杂交油菜地膜复种技术。这是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其中一个班的第二学期实践课。

  “这批学员共450人,都是逐级筛选的思想理念先进、创业欲望强烈、市场意识超前、务农意愿稳定的种养大户和合作社从业骨干。全县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5个专业,9个班。”朱先太告诉记者,目前,所有学员已顺利完成了文明礼仪、电脑操作、政策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第一学期的基础课程。

  林川乡马家村种植大户丁晓英就是这个班的学员。去年她家种了10亩露天蔬菜,眼看就要上市,意外的一场冰雹使她亏损了近15万元。但生情倔强的她并没有退缩,深感做一个合格农民,必须依靠科技,不能再看老天眼色。去年9月一心想在庄稼里干出点明堂的丁晓英踊跃报名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

  “不学不知道,一学还上上瘾了。听老师理论加实践的讲解,我才知道种好地还需要这么多的知识。这样的培训的确适合我,不仅可以指导自己增收,还能让我变成有文凭、懂技能的职业农民,觉得体面,没了以前那种当农民就落后的感觉了。”今年丁晓英索性将土地流转到30亩,用她的话说:“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学到了东西让我胆子大了,信心足了。”

  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我省在四个试点地区确立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机制,即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平台,实行弹性学分、农学交替的办学机制,开展为期三年的非全日制成人中等职业教育。还统一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媒体资源和考试考核。率先在全国推行了“两证”的培训目标,即通过培训取得中等教育学历证书和技能鉴定证,为全省培育职业农民探索路子。

  “我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实行学历教育,这在全国来说尚属首创,并走在了全国前列。”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处长毛建梅说,通过近两年试点,逐步实现了在培训对象上由千家万户向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转变;在培训方式上从短期的生产环节培训向产前、产中、产后发展的系统教育培训模式转变。

  干农活要讲科技

  2012年,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旱地湾村农民李维业经营的樱桃园,发生大面积红蜘蛛病虫侵害,一时间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李维业找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

  经过几天不分昼夜的查看研究,终于李维业在下乡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防治红蜘蛛的措施,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点。“没有技术什么也干不成。”此时,李维业深切体会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更加渴望获取科学栽培和管理知识。

  去年9月,他报名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农艺(大樱桃)班的学习,在老师手把手的讲解中,很快他就掌握了病虫害预防和管理的实用技术。如今,李维业培育的樱桃苗成活率高达98%,樱桃苗已远销山西、甘肃、新疆等地。并带动了30多个农户走上了樱桃规模化种植。他也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

  “以前,我省开展培训工作侧重于单项技术和产业发展环节的培训,培训标准低时间短,劳动者素质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尚有差距。”毛建梅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到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还探索出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和初、中、高“三级贯通”的培育制度体系。

  据了解,2013年,农业部投入资金300万元,给我省四个县(市、区)下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1000人。同时,在培育中每个农民自愿自筹500元用于省内外示范区的考察,这在农牧民培训史上也是首次。正如丁晓英所说,去陕西杨陵观摩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走出省门,看到了现代农业还可以工厂化的发展。

  做农民要会经营

  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势必需要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和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将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农牧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领域,对于农牧业从业人员在技术、经营等综合素质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转型的大背景下,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业领军人不再为生产而生产,他们明确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相继开创经营出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引领着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以前老人种地,眼光仅仅局限在一亩三分地,习惯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可现在想增收致富,就要创新,必须将其它行业的新手段、新业态嫁接到农业之中。”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又深造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专业的互助县新型职业农民张岩的一席说,让人对这些学历高,懂技术和善经营的新型农人刮目相看。

  80后的张岩是互助县东和乡人,毕业后立志回乡扎根,从一个大学生村官做起开始自己的创业梦想。同样也是经历了创业失败的历炼后,他于2年前成立了海东彩虹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了葱花土鸡和火鸡的养殖。目前已发展社员30人,有鸡舍、孵化室、育雏室和自动孵化机为养鸡场现代化养殖确立了雏形。

  “有养鸡技术,还要有与市场对接的经营方式。”谈到未来发展时张岩说,身在农村,做在农业,眼睛要紧盯城市、盯着消费群体。他的第一步是发展壮大,带动周边乡亲们发展生态畜牧业;第二步就要建设家禽类深加工生产基地。最重要的是瞄准市场,打高原特色的富硒鸡商标,在省内外建立营销网络。

  为使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率先发展壮大,在四个示范区,政府依据本地实情相继制定了新型农民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定标准及条件、保障措施、准入及退出机制。还明确了扶持政策。其中互助县优先支持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土地草场流转,并在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方面优先安排。

  而乐都区新型职业农民将优先享受政府出台的土地流转、农资、农机等农业补贴政策;优先享受设施农业贴息贷款、实行免费培训、优先申报涉农项目。大通县也在资金、项目、技术和科技方面给予了一定优惠和支持。

  “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为加快农牧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培育职业新型农民,我省已奏响征程的号角!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