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职校毕业生抢手 小众专业一进校被"预订"

2014年07月14日 09:34   来源:解放日报   彭薇

  上海中职校连年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说起中职专业,很多人想到的是数控、维修等加工制造类专业。其实,在沪上中职校,还有一些特色的“小作坊”专业,虽然养在“深闺”人们不太了解,但是毕业生却非常抢手。

  小众专业,一进校被“预订”

  房晓飞是商贸旅游学校学生,今年毕业后进了上海友谊商店,负责名家瓷器营销。恰逢暑假,来友谊商店的游客比较多,小房为此开始研究名画作者、画风、工艺等,以便更好地向顾客介绍和推荐,“我对古玩收藏颇感兴趣”,小房的专业是商贸旅游文物专业,该专业已开办17年,是全国中专系统唯一一家文物专业,主要培养古玩艺术品鉴赏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文物专业一直是“小作坊”招生,每年招生30名左右。专业老师嵇云介绍,今年毕业生有一半多去了拍卖行、友谊商店和艺术品经营公司,还有三分之一学生考入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古玩鉴赏、文物摄影、典当拍卖,还要学习黄金、钻石、珠宝等鉴赏知识,颇受人才市场欢迎。一些拍卖行和典当行,甚至在新生一进校时就来“预订”,提前了两三年。

  适应市场,毕业生适销对路

  前几年,上海中职校普遍开设计算机专业,有一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达5000多。但是在职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和高校相比缺乏竞争优势。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转而开拓数字媒体这一热点领域,计算机专业“变身”为音视频制作等,毕业生成了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范永建是音视频制作能手,今年毕业后他选择了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小范说,音视频制作专业在中职校并不多见,每一届招30名左右学生,在校期间会学习动画制作、电视摄像、音频处理、后期剪辑等知识。同学当中,有的进了专门的音视频制作公司,有的开“网店”接单,基本上一毕业月薪都有四五千元。如果业务量多,月薪也可达到上万元。

  数字媒体专业老师罗晨说,现在的网站以及微信微博上,音视频元素非常流行,“职业教育本身强调动手能力,学生有这方面特长,正好也是市场所需人才,所以特别吃香,就业面很广。”

  量身打造,瞄准高端服务业

  前两年,上海开出一条“水上巴士沿江线”。同时,上海内河航运船舶驾驶、轮机管理、水上环境物流等岗位都出现大量缺口。上海交通学校几年前开设船舶专业,培养都市旅游业的航运人才。

  学校就业办主任王志忠介绍,船舶专业招聘上海海事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专业人才担任教师,学生基本上是为一些企业量身打造的“定向班”人才,颇为抢手。学生毕业后直接进环境物流公司、轮渡公司等,主要从事内河航运船舶驾驶、维修、轮机管理等工作。很多毕业生从一般水手做起,五六年后成了大副等管理人员,一些企业还将他们作为未来的船长后备人才来培养。

  邮轮被称为“海上流动度假村”,虹口北外滩成了上海和全国第一个国际邮轮母港。南湖职校看准新的就业点,开办了邮轮与服务管理专业,培养高端服务行业人才。目前,这个专业已与上海市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多家航运企业合作办学,不少学生一毕业就进入世界邮轮企业,一些毕业生工作两三年后已成为邮轮上的“管家”。

  记者手记

  职业教育应“伺机而动”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情况,是他们选择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职业教育本身来说,毕业生是否适销对路,最能反映其质量和水平如何。

  曾经,上海多数中职校跟风开设计算机、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大量招生,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市场也吸收不了。通过与市场需求对接后,学校调整专业分支和招生人数,不贪大求全,专业、课程设置与本地产业、岗位需求高度关联。学校如企业,教师如师傅,教室如车间,上课如上岗。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更有生机和活力,培养的毕业生也更受市场欢迎。

  由于上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沪上中职校毕业生比例也在不断调整,如今第一、二、三产专业毕业生的比例调整到1∶41∶58,接近上海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约4∶39∶57的结构比例,也与上海总体劳动力结构基本相适应。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