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廉伯公馆曾被誉为西关“最美旋转楼梯”,该楼空置后,至今未恢复原状。(记者 朱文婷 摄)
番禺陈氏宗祠仪门尚存左侧一部分,其余构件散落在土门和仪门之间的空地,仪门的修缮将重新使用这些原有构件。(记者 朱文婷 摄)
陈氏宗祠牌匾和土门精美的木雕。(记者 朱文婷 摄)
于去年设立、今年首次落实的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即将启用。记者获悉,继本月1日市名城委和文管委通过了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安排后,备受关注的市级文保单位陈廉伯公馆和善世堂将获得首批文保资金补助。
非国有文保单位修缮补助资金即将启动
昨日,市文广新局透露荔湾区的陈廉伯公馆和番禺善世堂将获得首批补助经费,这两处均是非国有市级文保单位,并组织媒体记者到现场介绍资金安排进展。
据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介绍,今年的6000万市文保专项资金将用于考古、国有文保单位的修缮经费和非国有文保单位的修缮补助、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聘请文物保护监督员和对表现出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其中,不少非国有文保单位此前因产权复杂、业主无力承担修缮费用等原因,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难题。因此,这批文保专项资金在非国有文保单位上的使用计划一直备受瞩目。
西关“最美旋转楼梯”修缮方案今年底完成
位于荔湾区逢源路沙地一巷36号的陈廉伯故居,在摄影发烧友中素有“最美旋转楼梯”的称号,俗称陈廉伯公馆。这所大宅建于1930年代,是仿欧式五层楼房,原有独立花园和码头,由于其原屋主的英国汇丰银行买办、广州商团团长身份,此处曾作为洋务工人和商界知名人士聚集活动的荔湾俱乐部,也为该建筑增添了传奇色彩。
陈廉伯公馆开始成为市民关注焦点,是在2009年底楼里居民被迁出时开始的。由于该楼于新中国成立后被改为广东省水利厅宿舍,建筑内部僭建情况严重,庭院建筑也仅存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而产权不明确。2009年底为了配合荔枝湾揭盖复涌工程,楼内居民被迁至别处安置,但由于该楼产权不明确而导致修复计划无法落实,长期空置,并导致建筑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揭盖复涌工程完毕后,陈廉伯公馆成了荔枝湾亮丽风景线上的特殊景观。
荔湾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陈廉伯公馆实际上已修缮在即,目前已进行了多次专业人士的勘查,修缮方案设计已在进行中,费用从市文保专项中拨付,修缮方案预计于今年底完成。而陈廉伯公馆的修缮工程,现已获得90万元的文保专项资金补助。
番禺陈氏宗祠十个修缮项目申报300万补助
有着400多年历史、比陈家祠还要古老300多年的的番禺陈氏宗祠(善世堂)在2012年7月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启动修缮工程。初步预计,今年年底或能完工。
陈氏宗祠(善世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一街,是番禺四大古祠之一。进入祠堂头门,记者看到仪门(牌坊)仅存左侧部分,其掉落的石雕、构件被铺排放置在土门和仪门之间的空地上。由于年久失修,祠堂的石构件受到风化腐蚀剥落,仪门被台风吹倒(1972年),瓦脊坍塌,屋顶漏水。解放后,祠堂曾经被用作学校、工厂和健身场所。2011年,厂房等相继被搬出。
2012年市文广新局拨付补助资金30万,立项用于陈氏宗祠(善世堂)的修缮工程。据该局文物处处长介绍,修缮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原貌”。据番禺区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透露,难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梁架略有左倾,修缮时需要予以向右矫正,二是仪门曾被台风吹倒,恢复并不容易。
据悉,善世堂的修缮资金是来源于村民集资捐助、村企业老板资助和政府补助。今年,市文广新局另外拨付50万修缮补助资金,力求在今年年底能完工,恢复文物原貌。
同时,指导陈氏宗祠(善世堂)修缮委员会还委托了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编制了《番禺善世堂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并聘请包括程建军在内的多位专家作为顾问。
[ 编辑: BOBO ]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