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寻找英雄故事:三岗村 震后拔起的新农村

2014年08月04日 09:59   来源:西藏日报   

  东嘎寺并不大,却是西藏历史上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坐标点。

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东嘎寺,是亚东影响最大的寺院。1951年7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经印度到达亚东后,在东嘎寺会见了十四世达赖喇嘛,面交了毛泽东主席给他的亲笔信和《十七条协议》抄本,同时宣传了党的政策。至今该寺前还立有一块“会谈碑”。

面临着新旧时代的交替变迁,东嘎寺始终作为历史的见证而存在着。

但亚东属于地震多发带,在十九世纪初的一次地震中,东嘎寺就曾遭受破坏。两年前的那场地震,让这里再次受到比较严重的损毁。为了保护这座古刹,东嘎寺将在原址上进行重建。

现在的东嘎寺措钦大殿内,无法移动的主佛像及佛龛早已被铁皮和不锈钢板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这样在重建工程中,这些见证了历史的文物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东嘎寺僧人、寺管会副主任旦增群培告诉记者,“东嘎寺重建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浩繁的工作, 一方面要保存东嘎寺的历史原貌,另一方面在重修过程中,还要保证当地群众的信仰习惯不因施工而中止。”

东嘎寺管委会副主任尼玛卓嘎告诉记者,寺庙里的其他佛像和文物并没有简单地封存起来。跟着尼玛卓嘎,我们来到距离寺庙约两百米的一排铁皮房屋前。这些房子乍一看和地震后安置群众的临时房屋没有多大区别。“这就是我们当地群众的临时‘拉康’(佛堂)。”尼玛卓嘎说,“现在大家都搬进了新村,以前的简易房我们就拿过来先用着。现在大家都打趣地说,以前菩萨住得比人好,如今倒过来了。”

“为了兼顾施工与群众的信仰习惯,我们给菩萨也进行了‘拆迁安置’。”尼玛卓嘎笑着说。但与之相比,在山下进行的另一场搬迁,无论从意义还是规模上都要大得多。顺着尼玛卓嘎的手往山下看,那里是一片崭新的房屋和院落,在亚东的青山绿水间,与东嘎寺的陈年古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同时又相映成趣。

那里就是三岗新村。

三岗新村是由嘎林岗、汝丙岗、岗古3个地震受灾村,通过整体搬迁聚集而成。亚东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徐兆吉告诉记者,两年多来,亚东县投入资金近两亿元,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将灾后重建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将嘎林岗村、汝丙岗村和岗古村合并为三岗新村,实施整体搬迁、规划重建,高起点、高标准地打造三岗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示范点。

上亚东乡组织委员贡布介绍,2014年藏历新年前后,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95%的家庭都已经完成了搬迁。记者走进三岗新村的时候,新村内老人在悠闲散步,孩子追逐嬉戏,三岗新村已经呈现出日常生活的平静与祥和。

达瓦桑布是原汝丙岗村村委会主任,他们家是今年2月份搬进新房子的。“今年我们是在新房子里过的年。”达瓦桑布告诉记者,“以前的三个村子现在成了一个。大家的观念、生活方式、生活圈子都在改变。其实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也是历史。但是和书本上、传说中的不一样,这一段历史,村里面的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其中。”

达瓦桑布说,“9·18”地震之后,大家住了一年多简易房。不过这一段时间并不难过,因为像粮食、棉衣、棉裤这些日常用品都不用操心。除此之外,政府每个月还给每个灾民发放300元的生活补助。因此,在过渡时期,大家心里都很踏实。“那时候每天看着建设中的新村,大家就觉得新的生活近在眼前。”

历史的书写并非一蹴而就。达瓦桑布说:“搬进新房子只是个开始。尽管大家搬进了新村,但是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还在延续。大部分村民还会骑摩托车或开汽车上山,照料田地和牲口,毕竟日常生活所需的奶源和粮食还要指望这些。目前,乡镇府正在征集大家的意见,计划建一个统一集中的牲畜养殖区,这可以解决村民面临的大问题。”

徐兆吉告诉记者:“推进城镇化,必须强化‘硬实力’,产业支撑是重点。为此,亚东县实施了农牧民增产增收计划。”他介绍,县财政设置2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兴办实体经济的农牧民进行奖励和扶持。同时,充分发挥亚东鱼产学研基地、上亚东菌类园区等示范带动作用,启动特色产业提升工作。按照做大做强以亚东木耳为主的林下资源产业、恢复开发以亚东鲑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开发以康布温泉为重点的旅游景点、推进以帕里牦牛为主的牧业发展、加快以蔬菜为主的种植业发展、加大对藏白酒为主的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力度“六大板块”发展模式,不断壮大特色经济,引导特色产业走组织化、产业化之路,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

上亚东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刚告诉记者,随着上亚东乡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转变老百姓的生产观念、生活理念也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达瓦桑布也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但是三岗新村的明天,也需要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面对新生活的勇气。

原嘎林岗村的丹增拉杰今年23岁,可举手投足间却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丹增拉杰说,从小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两个人。“爷爷从小把我拉扯大,日子过得很不容易。现在爷爷病了,我得把这个家扛起来。”丹增拉杰家曾经是嘎林岗村有名的特困户,扛起一个家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搬到三岗新村后,有一天他看到公告栏上贴着特色产业园区的招聘广告,就想过来碰碰运气。

丹增拉杰并没有走正规的招聘流程。他一个人在产业园区溜达的时候,碰到了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两个小伙子聊了个把小时,对方就让丹增拉杰来园区从事生产协调的工作。“后来我才知道对方就是示范园区的负责人,我现在的老板。”丹增拉杰说,现在他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今年还和在园区里认识的女朋友结了婚,日子开始有了起色。

丹增拉杰的老板就是亚东高原特色菌类科技示范园区的负责人姚文奇。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产业园区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亚东县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我们通过园区强有力的示范作用,实现当地农牧民就业,并通过技术指导带动本地农户种植,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三岗新村不光房子是新的,老百姓也都处在一个新的时间节点上。他们勇敢地接受新事物,积极地转变观念。目前,园区已经覆盖了20多户农户,人均年增收7800余元,丹增拉杰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在嘎林岗的时候,种植基本上就是青稞和土豆,现在才知道能整出那么多花样来。来园区上班不只是收入增加,眼界也打开了。”从园区出来的路上,丹增拉杰跟记者一路聊着。“生活稳定下来了,就想着能在上班的时候尽量多学点东西。现在村子里房子是新的,路也是新的,大家的想法也是新的。多学点新东西,以后肯定能用上。”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记者谈到了“寻找英雄故事”的主题时,丹增拉杰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陈敬 米玛 王杰 丹增平措)

战事资料

亚东,藏文不太准确的音译,本指当地一山嘴名。清末中央政府在此设立海关,英国人在此设立商埠,清朝时期的汉文典籍将此地译为“亚东”。今亚东藏文称之为“卓木”,包括原卓木商务总管和帕里宗所辖地区。

英帝国主义者在1904年通过战争攫取了在西藏的多项权利,使当时的下司马镇以南地区实质上沦为殖民地。1936年在亚东县下司马镇建立亚东驿站,该驿站现今依然保存完整,是近代史上西藏被侵略的历史见证,也是揭露帝国主义罪行的物证。

——据《亚东县志》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