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非公有制经济挑战机遇并存

2014年08月18日 14:34   来源:西藏日报   

  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标志着西藏开启了历史新纪元,195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并进行了民主改革,从此,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受特殊区情影响,区内非公经济发展除表现出与全国非公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阶段性与区域特殊性共在

  一、阶段性历程与政策关联特征

  1950年—1965年恢复发展时期。和平解放前,受国外势力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影响,城镇手工业纷纷倒闭。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西藏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个体工商户不断涌现。

  1965年—1978年停滞发展阶段。受“文革”的冲击,个体经营户锐减,到1978年底,注册登记的个体经营者只有53户。

  1979年—1983年平稳转型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非公经济步入全新的发展轨道。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西藏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个体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1984年—1991年较快增长阶段。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区党委、政府提出“应少搞国有经营的工商企业,主要发展个体和集体经济,大力扶持各种专业户,除国家调拨的商品外,西藏本地区的产品可以全部实行市场调节”,非公经济较快发展。

  1992年—1999年快速成长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区党委、政府1994年根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颁布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为西藏非公经济快速成长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1999年—2011年高速发展阶段。1999年,区党委、区政府制订并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决定》、《关于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2000年又根据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提出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2005年制订颁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为非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进入“十二五”以后跨越式发展阶段。2011年,区党委、政府召开了第一次非公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西藏自治区非公经济中长期(2011—2020)发展指导性规划纲要》,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提出了“五放、六支持”的总体方针(“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 “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提出了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非公骨干企业达到100个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上缴税收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的发展目标。据统计,到2013年底,西藏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2.8万户,注册资本(金)436.67亿元,从业人员63.4万人,提供地方税收的91.8%,并成为外经外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市公司的主体。

  纵观西藏非公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政策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与非公经济发展状态高度相关,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受政策变化而波动的特征。

  二、区域性特征

  1、非公有制居市场经济的主体,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3年非公经济市场主体12.8万户,占西藏各类市场主体的95.4%。与2010年相比非公企业户数年均增长37.2%,注册资本金由年均增长25.7%,从业人员以年均23.6%的比例提升,增速均明显高于同期国有经济成分。

  2、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部分已成为行业领军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西藏营业收入上亿元的非公企业有70余户,注册资本上亿元的私营企业有120余家。近年来,1533家资金雄厚、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企业入驻拉萨经济开发区、柳梧新区、达孜、堆龙工业园区,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主体、税收主体和投资主体。西藏共有11家上市公司,其中非公控股企业8家。当前拟培养上市公司7家,非公企业占6家。

  3、强化科技意识和品牌意识,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非公企业拥有自治区著名商标53件,中国驰名商标9件。西藏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奇正创可贴已经是全国著名品牌,5100、珠峰冰川矿泉水成为国宴用水。

  4、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2010年非公经济组织上缴税收40.05亿元,占西藏税收总额的79%,2013年135.5亿元,占比91.8%,年均增长49.56%。

  5、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活力源泉

  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有经济垄断投资领域的局面,使投资领域呈现出投资多元化的格局。2010年非公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7.9%,2013年占比超过30%,年均增长21.8%。

  非公经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的单一投资领域逐步向交通运输、采矿业、水电业、房地产业、藏医藏药业、土特产行业、城市建设等行业发展。而且,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吸收民间私人资本,对西藏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6、扩大劳动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社会稳定的主渠道

  近几年,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依靠其自身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城镇、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2010年解决就业20.8万人,2013年63.4万人,年均增长23.69%。另外,非公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10年的13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14.5亿元,年均增长13.99%,不但促进了市场经济繁荣、增加了群众收入,也直接促进了社会稳定。

  总之,改革开发以来,西藏非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各族人民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奋斗”的旗帜,按照“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经济发展战略,扎实有力推进跨越式发展、社会稳定、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改革、开放、创新的大趋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近几年,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取消、下放、合并了6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出台了《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成立了光彩招商领导小组,同时对外承诺:凡是国内省区能够提供的优惠条件,西藏都努力提供,并且更加优惠;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投资权益,西藏都依法保护;凡是需要各级政府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西藏都努力解决。切实做到:全面放宽市场准入,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全面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努力通过更实的措施、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动非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像参天大树般生长,既实现非公经济总量扩张、做到铺天盖地,又提升非公经济发展质量、做到顶天立地。

  二是基础条件逐渐改善。1、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面积大、山川大、草场大、林多、水多、矿多构成西藏非公经济发展的特殊自然条件。西藏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同时又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12.44亿亩,森林面积1462.6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2亿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1.25亿千瓦,均居全国第一。2、特殊的软环境优势。中央的特殊关心、全国的特殊支援、西藏的特殊自然环境与特殊矛盾(既西藏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

  三是社会经济条件日益完善

  1、坚实的物质基础。2013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80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14%、11%、18.6%、16%。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均递增12.4%。通县油路基本完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52万公里,已形成“四纵三横八个通道”的主干公路网。青藏铁路运送旅客830万人次,拉日铁路即将通车、拉林铁路即将开工,铁路网即将成型。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覆盖区七地市的内支线航空网络基本建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28万千瓦,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投入运行,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能源保障。工、农、中、建、国开、民生银行等在藏设立了分支机构,西藏银行正常营运;201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90万人次。这些巨大成就不仅凝聚了西藏非公经济组织及非公经济人士的贡献和汗水,也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良好的产业环境。西藏上下围绕“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产业发展要求,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关联度明显提升。以2013年百强企业为例,产业发展分布上,三产占总数的90.45%,而一产仅占2.71%,二产仅占总数的6.84%,行业发展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仅占总数的1.72%。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企业集团组建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产业项目相继建成,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基础不断增强。金融系统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加快提升,金融形势和投融资环境不断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能力不断增强,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产业环境。

  3、良好的社会基础。进入“十二五”以后,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势头。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投入逐年增长,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从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统筹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惠及城乡的社保体系逐步形成,为西藏非公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4、持续的发展能力。西藏的现代农牧业、重点优势矿产业、能源产业、建筑业、藏医药业、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业等初具雏形,质量提升和规模拓展空间巨大。现代制造业、特色资源深度开发、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等众多领域还有待开发。立足区位,自治区北连青海、甘肃,东接四川、重庆的区域合作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南亚大通道开通条件日趋成熟,西藏有望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中东西部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外向发展的新高地。正在发展的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那曲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格尔木藏青工业园、中国和尼泊尔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成为吸引投资和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

  5、体制活力进一步激活。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投资、财税、金融、流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农牧区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土地、草场等产权及其流转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改革成效显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改革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产整体运营水平显著提高。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全国援藏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非公经济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与其他省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持续推动力。

  6、稳定的社会环境。“十二五”以来,西藏社会局势正从基本稳定向长治久安迈进。寺庙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断加强,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劳动监察等非公企业法律维权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安全生产应急体系逐步完善,应急处突能力全面提升,为西藏非公经济发展构建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是政策环境日益优化。区党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符合区情的优惠政策和改善软环境的意见,为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加上更加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原有产业向西部转移、中央特殊优惠政策等为西藏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央第三、四、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一系列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西部大开发及全国支援西藏的格局不断强化,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拓展了非公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

  五是挑战依然存在。1、总量规模较小,分布明显不均。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2005年以来,西藏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全国和西部十二个省(市、区)非公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来对比,仍存在组织数量偏少、注册资本金额度偏低、从业人员偏少。从行业分布看,西藏非公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和矿产业、建筑建材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约占非公经济组织总数的90%以上,在能源、交通通信、金融、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领域基本上没有涉足或涉入不够。从区域布局来看,非公经济主要分布在拉萨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其它地市县相对较少,且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偏低。2、西藏非公企业科技含量与科技贡献率较低,2013年非公百强企业户均专利仅 1.67 项,户均商标近0.15项;3、融资能力有限,上市公司少,90%以上的民营企业没有与银行打过交道;4、非公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还基本处于中小企业范畴,现代企业不多,且非公经济人士素质有待提高。5、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权益保护有待加强等等。

  依托西藏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特色民族文化,直面机遇与挑战,西藏各族人民正在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坚强的决心建设“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幸福西藏、法制西藏、文明西藏、美丽西藏”。自治区政府也正以开放的姿态,秉持“重商、亲商、尊商、敬商”和“你发财、我发展、你发大财、我大发展”的发展理念,为投资者竭诚服务,做好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西藏非公经济发展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廖贻东)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