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万亩湿地被养蟹种藕 政府承诺"恢复原貌"未兑现

2014年08月29日 09:43   来源:三湘都市报   

昔日的采桑湖湿地,如今俨然成为一片翠绿的荷塘,难觅往昔踪影。 记者 赵玲 摄

  新闻前奏

  位于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采桑湖,当地政府将其外包养蟹种藕。后又一度叫停要求复原。如今,现状依然严峻,湿地变荷塘。人们再次担心生态因此遭破坏而无法复原。那么,湿地保护和利用当中,究竟该如何找到平衡?

  位于东洞庭湖保护区内的采桑湖,去年底被当地政府以每年370万元价格出租。承包者在湿地上新修二级堤坝,加固加宽中央堤坝,养蟹种藕。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早在4月17日,岳阳市君山区副区长彭明实地考察湿地情况时曾当场表示:承包方立即停工,一周内恢复湿地原貌。

  时隔4个半月后,8月26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再次现场走访发现,除了新修的二级堤坝被推翻外,中央堤坝并未恢复原样。更令人惊讶的是,由于埋下的藕杆并未清理,如今荷叶遍布数千亩,湿地变身荷塘,原貌难觅其踪。

  采桑湖再度告急!

  【回访】 湿地俨然成千亩荷塘

  湿地?荷塘?面对偌大的几千亩荷叶,作为资深环保志愿者,老彭一时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诠释。

  老彭不知道围着这块湿地转过多少圈。他喜欢看鸟、拍鸟、瞎转悠……他熟悉道道沟壑,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老彭都花在了这片湿地上。

  8月26日,雨后的采桑湖湿地内烟波浩渺,荷叶熙熙攘攘地弥漫着大半个湿地。与岸边接壤的草地上,几十只不知名的黑白两色禽类来回觅食。

  “这可是百鸟圣地!”以往老彭常向朋友夸耀。采桑湖是灰鹤、豆雁、小白额雁、罗纹鸭、水雉、须浮鸥、凤头䴙䴘等候鸟的主要繁殖和栖息地。一堤开外,就是东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现在,他却犯糊涂了,只因为湿地上这些荷叶,以及淤泥下看不见、数量却十分惊人的莲藕。“这还是原来那片候鸟缱绻、栖息、繁衍的湿地吗?”回想以往,他的眉头皱得老高。

  知情者称,采桑湖湿地被承包后,承包商围着湿地外环种藕,面积高达4000亩,内环养蟹,面积同样惊人。

  【质疑】 政府昔日表态难兑现?

  “承包方立即停工,一周内恢复湿地原貌。”对于君山区副区长彭明4月17日实地考察湿地时的这句表态,在场者和环保志愿者们仍记忆深刻。

  4月22日和23日,记者两次前往采桑湖,发现外环堤坝大部分已被推平,内环和中央堤坝尚未动工。4月25日,记者获悉,二级堤坝已全被推平,但中央堤坝仍未恢复。

  然而,更有甚者——经过4个月的生长期后,原来埋下的4000亩藕杆已破土长成了及人高的荷叶。

  “恢复原貌就包括清除外来物种。这块湿地本来是没有藕的,恢复原貌难道不包括挖掉这些藕杆吗?”环保志愿者们不禁质疑。

  对此,彭明回应称,就采桑湖的现状,政府邀请了省里的林业专家进行研讨。“专家的意见是,已经对它进行了一次破坏,不能继续第二次破坏。比如这些藕已经种下去了,不可能把水抽干了把它挖出来。”

  目前莲藕仍处于生产期,冬季将大量上市,到时是否会大范围开采莲藕?彭明明确表示:不会开采。采桑湖镇镇长杨剑波则称,因为政府和承包方的赔偿问题一直未谈妥,“这个需要跟老板谈。”

  各方说法

  莲藕会影响湿地生态吗

  八月已末。按往常,再过两个月,数以万计的灰鹤、小白额雁、反嘴鹬等冬候鸟就会开始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过冬。采桑湖曾是候鸟大爱之地。

  现状严峻。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高大立曾告诉记者,近年来,采桑湖的养殖强度变大,湿地生态环境恶化,栖息候鸟数量不断减少。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在这片湿地上栖息繁衍的候鸟最多时可达2万多只,现在却锐减至1万只左右。

  莲藕和荷叶的存在会影响湿地生态吗?今年,冬候鸟还会来吗?彭明解释说,“我们论证了,现在即使那里有藕,只要到枯水期间不把水抽干挖藕的话,对生态还是不会造成破坏的。反过来如果现在一下子全部把它挖起来,这就留下了一个伤疤。”

  保护区管理局采桑湖站站长易飞跃认为,由于今年才开始种藕养蟹,没有数据上的对比,“现在不清楚”。

  中科院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助理研究员侯志勇却不禁有些担忧:“藕田种久了,就没办法恢复原态了”。

  侯志勇在研究站工作已5年,主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种了藕,原生植被已经破坏了,如果还不采取措施的话,原生植被肯定恢复不了,原来的那种生貌环境肯定也恢复不了。”

  “藕田的物种跟原有物种是不一样的。”他举例说,比如以前是没有植被的滩涂,现在变成藕田,原生态环境被破坏,滩上的软体动物、小鱼小虾之类就少了,物种构成和生物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导致越冬候鸟食物短缺,甚至食物链的断裂。“冬候鸟就没东西吃了,也就不适合它们生存了,它们也就不会再来了。”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