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超市中蔬菜并不便宜。资料图
昨天,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仅为1.5%,涨幅与上一月相比回落0.3个百分点,并再次触底。不过一些市民感觉,物价还是贵,这是为什么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
为什么物价还是贵?
“同比上涨仅为1.5%,这很低了啊,为什么我感觉物价还是贵。”昨天,CPI出炉后,市民王先生很纳闷。他向记者举例说,现在随便去菜市场,100元分分钟就能花掉,“刚下来的枣要20块钱一斤,葡萄十多块钱一斤,稍微便宜点的也要12块钱一斤,桃也贵啊,一斤7块5,买三个桃就要十多块钱。”
按照王先生的话来说,现在真的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王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其实,这是很多市民对CPI的一种误读。所谓CPI,也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然说“CPI持续走低”,实际指的是涨幅由大变小。只要CPI还是正数,那就意味着物价依然在上涨,同比增速放缓,意味着涨价的速度放慢了而已,“CPI为负数的时候,才会感觉物价真正降下来,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曾经出现了负数,近来都没有出现过了。”
赵萍说,环比涨跌幅可能比同比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直观地反映老百姓的感受。8月份,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3%,但0.3%的降幅放在生活中,百姓的直接感受是不明显的。
另外,CPI综合了8大类别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包含679个品类,而老百姓可能最关心的或者说印象最深的只是其中某一类商品,比如水果、蔬菜、鸡蛋的价格,这就造成了感觉上的“偏差”。同时,老百姓对涨价的东西总是很敏感,其实每个月都有不少品类的商品在降价,比如8月份旅游的价格以及油品的价格,但由于老百姓购买食品类商品的频率要远远高于购买家庭耐用品的频率,所以在感受上并不明显。
今年的目标是控制在3.5%
8月份,北京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仅为1.5%。而从全国来看,8月份,CPI同比上涨2.0%,也创出前8个月的次低水平。对此数据,有声音说,CPI持续低位徘徊,有消费品需求不足之嫌,以防通缩为由要求央行全面降准降息,放水货币的声音也甚嚣尘上。
对此,赵萍表示,只有CPI连续为负的时候,才可认为是通货紧缩。她表示,只要CPI保持在4%之内,就是合适的,“这是一种温和的通货膨胀,老百姓对物价的预期会稳定,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消费,而不是慌不择路地非理性地去消费,今年的目标是控制在3.5%。”
财经评论员余丰慧也曾表示,CPI保持在同比增长2%是一个适中的水平,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将物价控制目标确定在2%上下,当下是物价少有的稳定局面,给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宏观环境,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度推进经济转型。
改变社会保障形式
如何才能消除居民对CPI感受上的差异呢?赵萍认为,统计数据特别是牵扯百姓切身生活的物价指数数据一定要挤干水分,确保真实性,确保真实反映居民对物价的心理感受。另外一定要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比如食品、饮料以及服装等,这是居民感受最深的。
为了消除居民对CPI感受上的差异,有学者建议可以大幅度提高百姓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其对物价走高的承受能力,将物价上涨指数远远抛在后面,因为中低收入群体对CPI感受最敏感。不过,赵萍表示,与其增加收入,不如改变社会保障形式,“你多给500块钱,但是如果通货膨胀了,这500块钱的购买力就下降了,不如以实物和食品券的形式发放,这在国外是实践过的。”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