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CT、人工智能模型……古城墙还可以这样保护

2024-04-19 09:12 来源:央视新闻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古迹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位于陕西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打造了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这套管理平台有什么样的特殊本领呢?

  西安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域,是在唐代长安城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础上,在明代扩建而成。城墙底部由夯土筑成,护城河环绕城墙四周。因此,做好护城河的水质、水位监测,掌握其变化与城墙本体保护息息相关。

  这几天,西安城墙的工作人员在护城河里进行了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清洁船的性能测试。这艘小船不但能够自助巡航清除护城河河面杂物,还能够实时传送多种水质指标到数百米外的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

  在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大厅,无人驾驶小船所采集的护城河的水质数据,会实时地出现在城墙数字孪生模型上。

  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护城河氨氮、总磷、酸碱度等指标和水位都在合理范围内,而这些数据随着汛期雨水增加将产生变化,需加以监测和掌握。此外,遍布西安城墙的3000多个变形监测点位和1300多个质感设备也会将数据信息及时发送到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可以让工作人员直观地看到沉降、裂缝、含水、膨胀等实时数据,以及城墙各段的客流信息,实现文保、防汛、消防等预警事件的有效处理,提高保护水平。

  对古城墙全身CT扫描 如何预防性保护?

  在战争时期,西安城墙上曾被开挖了不少暗堡、防空洞,这给墙体带来很大威胁且不易统计,就需要对西安城墙的健康情况全身CT扫描监控。那么,对古城墙的全身CT扫描,能发现什么,又怎么实现预防性保护呢?

  城墙管理部门依托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结合先进的探测手法,在2023年成功搭建了西安城墙的首个数字孪生数据模型,城墙的内部结构在数字模型中清晰可见。

  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 赵彬:对整个城墙的全域进行了一次全身的CT扫描,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防空洞,以及防空洞现在的一些现状,便于我们在做整个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综合管理平台在聚合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还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工作人员正在不断完善相关数据,针对性地开展对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

  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 赵彬:我们现在正在做测试的文物本体上的AI积水自动告警的这一套AI的算法,就是结合我们的图像算法,来与我们城墙上的实际诉求进行了结合。

  工作人员介绍,西安城墙总周长13.74千米,以前每逢降雨都要投入近百人进行全段巡逻和研判,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清除积水。而实现人工智能积水识别后,不但能够降低人力投入,还可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点的准确位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西安城墙管委会文保旅游部负责人高衡:我们把监测、勘察、物探,以及后边的修缮、日常保养、专业检修融合形成一个体系化的闭环,这样使保护工作从过去抢救式的保护转变为预防性的保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做CT、人工智能模型……古城墙还可以这样保护

2024年04月19日 09:12   来源:央视新闻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古迹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位于陕西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打造了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这套管理平台有什么样的特殊本领呢?

  西安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域,是在唐代长安城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础上,在明代扩建而成。城墙底部由夯土筑成,护城河环绕城墙四周。因此,做好护城河的水质、水位监测,掌握其变化与城墙本体保护息息相关。

  这几天,西安城墙的工作人员在护城河里进行了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清洁船的性能测试。这艘小船不但能够自助巡航清除护城河河面杂物,还能够实时传送多种水质指标到数百米外的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

  在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大厅,无人驾驶小船所采集的护城河的水质数据,会实时地出现在城墙数字孪生模型上。

  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护城河氨氮、总磷、酸碱度等指标和水位都在合理范围内,而这些数据随着汛期雨水增加将产生变化,需加以监测和掌握。此外,遍布西安城墙的3000多个变形监测点位和1300多个质感设备也会将数据信息及时发送到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可以让工作人员直观地看到沉降、裂缝、含水、膨胀等实时数据,以及城墙各段的客流信息,实现文保、防汛、消防等预警事件的有效处理,提高保护水平。

  对古城墙全身CT扫描 如何预防性保护?

  在战争时期,西安城墙上曾被开挖了不少暗堡、防空洞,这给墙体带来很大威胁且不易统计,就需要对西安城墙的健康情况全身CT扫描监控。那么,对古城墙的全身CT扫描,能发现什么,又怎么实现预防性保护呢?

  城墙管理部门依托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结合先进的探测手法,在2023年成功搭建了西安城墙的首个数字孪生数据模型,城墙的内部结构在数字模型中清晰可见。

  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 赵彬:对整个城墙的全域进行了一次全身的CT扫描,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防空洞,以及防空洞现在的一些现状,便于我们在做整个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综合管理平台在聚合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还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工作人员正在不断完善相关数据,针对性地开展对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

  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 赵彬:我们现在正在做测试的文物本体上的AI积水自动告警的这一套AI的算法,就是结合我们的图像算法,来与我们城墙上的实际诉求进行了结合。

  工作人员介绍,西安城墙总周长13.74千米,以前每逢降雨都要投入近百人进行全段巡逻和研判,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清除积水。而实现人工智能积水识别后,不但能够降低人力投入,还可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点的准确位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西安城墙管委会文保旅游部负责人高衡:我们把监测、勘察、物探,以及后边的修缮、日常保养、专业检修融合形成一个体系化的闭环,这样使保护工作从过去抢救式的保护转变为预防性的保护。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