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硕督村:一个有汉藏族通婚传统的地方

2014年09月15日 14:48   来源:新华网   王守宝

  在西藏昌都地区洛隆县硕督镇,日许河和达翁河在这里交汇奔流,在河边的山坡上,静静地躺着约200座隆起的坟墓,这里就是当地有名的“清代汉墓群”。近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这里,探寻汉墓群背后的故事。

  秋风轻扫着些许泛黄的草地,碎石块垒砌的长方形、基本呈东西走向的坟墓杂草丛生。墓碑立于坟前,吹去上面的灰尘,汉字清晰可见。碑文基本上是坟墓主人的生卒年月和姓氏介绍,如:“生于光绪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寅时”“于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子时终”“清故显考老姜公讳 姜老大人之灵墓”等等,明显是清代时期汉族人的墓葬习俗。

  据西藏昌都地区硕督镇工作人员介绍,清代设驻藏大臣管辖西藏,并在昌都等地推行改土归流,一些清兵曾驻扎于此,并娶当地藏族女子为妻,在此地成家,死后便葬在这里。

  记者从硕督镇提供的资料了解到,清代汉墓群脚下的硕督镇硕督自然村,有93户人家,藏汉通婚的就有24对,比例高达26%左右。这还不包括一些藏族女子嫁给汉族男子后,选择和丈夫一起去内地的情况。

  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个地方的藏族百姓和汉族通婚现象一直很普遍。走进硕督村村民张文昌的家,他正在和妻子一起开的小商店里忙活。张文昌平头、中等个子、皮肤略黑,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一眼看去真以为是本地人。

  “父母都在新疆,十几岁的时候我从新疆去了拉萨,在亲戚家的汽修厂打工。”在拉萨,张文昌结识了自己现在的妻子加布玛。

  “当时,该是10多年前的事了,我在拉萨帮姐姐带孩子,我们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加布玛在一旁微笑着说。

  偶然的相遇,让他们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并走到了一起。后来,他们两一起回到了的加布玛的老家硕督镇,并在硕督村买了两层楼的房子,经营起了现在的小商店。在虫草采集的季节,夫妻俩还做一些虫草买卖。现在,他们的两个孩子都上到了六年级,在同一个班,成绩都不错。客厅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的奖状。

  除了张文昌选择来到硕督村,还有很多内地男子在此“倒插门”。卓嘎拉姆的丈夫董祖平来自四川。卓嘎拉姆的姐姐多年前远嫁到四川雅安。一次,卓嘎拉姆从西藏去四川的姐姐家玩。董祖平恰好和卓嘎拉姆的姐姐在同一地方。开朗、懂事的卓嘎拉姆让董祖平动了心,于是他展开了对她的热烈追求,并俘获了卓嘎拉姆的芳心。

  转眼间,他们已经结婚7年,并一起回到硕督村生活。五岁的孩子顽皮可爱,一家人生活美满幸福。

  “这种较为普遍的婚姻上的互通互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清代此地藏汉通婚对后代的影响。”硕督镇工作人员说。

  不仅在婚姻上,就是在生活和风俗习惯上也是相互影响。

  据董祖平介绍,现在他们一家一年要过两次新年,一次春节,一次藏历新年。在藏历新年的时候,他会和妻子这边的亲戚、朋友,一起喝酒、唱歌、跳锅庄。过春节,就像内地一样,贴春联,放鞭炮,好不热闹。

  除此之外,这个村百姓腌制的“硕督泡菜”也是远近闻名。据董祖平介绍,这里腌制泡菜的程序和内地很相似,方法应该是由内地传过来的。群众将菜洗净,放进木质的桶里,然后撒上胡椒、辣椒、蒜、盐等调味料,三到五天即可食用。

  “这里腌制的泡菜,感觉比内的口感还要好,比较脆,酸辣可口。”董祖平笑道。

  从清代到现在,这里的群众不分民族和地域,在婚姻、风俗和生活习惯上的共通共融,像畅流的河水,滋润的是百姓的生活,带来的是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