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婚姻俨然"经济晴雨表" "少少配"衍生新问题

2013年07月18日 10: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粤港近十年通婚总体上趋降,但呈现港女北嫁比例大增、港男低龄化等新格局。来源:香港《大公报》

  中新网7月18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粤港交往日趋繁密,跨境婚姻亦在交往长跑中此起彼伏。据广东民政部门统计,相比2004年粤港登记婚姻约2600对,到去年涉港澳通婚登记约1600对,近十年间减幅约一半;与此同时两地婚姻呈现港女北嫁比例大增、港男低龄化、婚恋难题多样化等新格局。有从事16年粤港家庭调解的香港社工坦言,“选择跨境婚姻等如走上一条更艰辛的路,需要更多付出和包容”。

  粤港毗邻,两地通婚现象普遍,高峰期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期每年约有1万对新人登记,“呈现老夫少妻多、粤女外嫁多、离婚逐年增多‘三多’现象。”广东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离婚率逐年增的原因主要是婚前双方不了解,总以为港方经济条件很好,赴港定居手续容易,但往往离想象相差太远,目标无法实现。

  俨然“经济晴雨计”

  伴随广东生活素质提升,加上2003年“非典”致香港经济低迷、生活压力骤增,对粤人的吸引力趋降。据广东省民政部门数据,2004年粤港登记婚姻已降至不足2600对,到2006年香港经济全面好转,港人身价再次水涨船高,粤港通婚重现增势,回升至6000多对;而双方在年龄、学历、收入等差距都在缩小。

  随后,2008年起金融海啸蔓延,又将粤港通婚拉入低潮。据广东省公安出入境部门数据,赴港定居中以夫妻团聚类降幅最大,由2006年的3.3万减至2008年仅1.7万人次,甚至出现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放弃,已领单程证后宁愿“回流”等现象。而广东省民政厅提供香港《大公报》独家数据,2010年广东涉港澳结婚登记已降至1249对,尽管随后两年稳中有升,但也仅为1475对、1666对。

  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内地服务发展总监梁秋莎,往返粤港从事跨境婚姻调解达16年,亦见证了其多样化发展。她说,近年北娶的港男已从中老年蓝领工人扩展到青年专才,北上定居家庭也更多。而随着粤港交通和信息迅猛发展,男女相识的方式已不局限于相亲、征婚,更多人通过同学、工作伙伴、网络等形式建立联系,利用“自由行”随时相会,凸显低龄化特征。

  梁秋莎称,相比以往跨境婚姻以“老少配”问题多多,如今“少少配”衍生的纠纷也不少。虽然情投意合,但往往双方不够成熟,都没有认真要建家庭“捱日子”的想法,“较多结婚竟是意气用事的结果,因此亦要承受更多的不如意”。

  港女北嫁逐年增

  “过去涉跨境婚姻的港人几乎清一色男性,但2010年以来,港女比例明显攀升。”梁秋莎说,港女的跨境婚姻大多“门当户对”,双方能力与经济收入都相当,但这类家庭亦同样暗藏“黑洞”,如双方往往都以事业为重,两地阻隔更使双方减少对家庭的投入,无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猜忌、抱怨,令婚姻危机四伏。

  梁秋莎认为,未来粤港通婚数量总体上依然趋降,因选择跨境婚姻其实是走一条更艰辛的路。“婚姻的游戏,输共输,赢同赢,对于跨境婚姻尤其如此。”她对跨境婚姻的最大建议就是“包容”,在婚恋不同阶段看重的东西亦不同,要求双方各自都做出牺牲。“要分清哪头轻哪头重,只有包容才能达致和谐的婚姻”。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