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粤港婚姻俨然"经济晴雨表" "少少配"衍生新问题

2013年07月18日 10: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粤港近十年通婚总体上趋降,但呈现港女北嫁比例大增、港男低龄化等新格局。来源:香港《大公报》

  中新网7月18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粤港交往日趋繁密,跨境婚姻亦在交往长跑中此起彼伏。据广东民政部门统计,相比2004年粤港登记婚姻约2600对,到去年涉港澳通婚登记约1600对,近十年间减幅约一半;与此同时两地婚姻呈现港女北嫁比例大增、港男低龄化、婚恋难题多样化等新格局。有从事16年粤港家庭调解的香港社工坦言,“选择跨境婚姻等如走上一条更艰辛的路,需要更多付出和包容”。

  粤港毗邻,两地通婚现象普遍,高峰期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期每年约有1万对新人登记,“呈现老夫少妻多、粤女外嫁多、离婚逐年增多‘三多’现象。”广东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离婚率逐年增的原因主要是婚前双方不了解,总以为港方经济条件很好,赴港定居手续容易,但往往离想象相差太远,目标无法实现。

  俨然“经济晴雨计”

  伴随广东生活素质提升,加上2003年“非典”致香港经济低迷、生活压力骤增,对粤人的吸引力趋降。据广东省民政部门数据,2004年粤港登记婚姻已降至不足2600对,到2006年香港经济全面好转,港人身价再次水涨船高,粤港通婚重现增势,回升至6000多对;而双方在年龄、学历、收入等差距都在缩小。

  随后,2008年起金融海啸蔓延,又将粤港通婚拉入低潮。据广东省公安出入境部门数据,赴港定居中以夫妻团聚类降幅最大,由2006年的3.3万减至2008年仅1.7万人次,甚至出现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放弃,已领单程证后宁愿“回流”等现象。而广东省民政厅提供香港《大公报》独家数据,2010年广东涉港澳结婚登记已降至1249对,尽管随后两年稳中有升,但也仅为1475对、1666对。

  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内地服务发展总监梁秋莎,往返粤港从事跨境婚姻调解达16年,亦见证了其多样化发展。她说,近年北娶的港男已从中老年蓝领工人扩展到青年专才,北上定居家庭也更多。而随着粤港交通和信息迅猛发展,男女相识的方式已不局限于相亲、征婚,更多人通过同学、工作伙伴、网络等形式建立联系,利用“自由行”随时相会,凸显低龄化特征。

  梁秋莎称,相比以往跨境婚姻以“老少配”问题多多,如今“少少配”衍生的纠纷也不少。虽然情投意合,但往往双方不够成熟,都没有认真要建家庭“捱日子”的想法,“较多结婚竟是意气用事的结果,因此亦要承受更多的不如意”。

  港女北嫁逐年增

  “过去涉跨境婚姻的港人几乎清一色男性,但2010年以来,港女比例明显攀升。”梁秋莎说,港女的跨境婚姻大多“门当户对”,双方能力与经济收入都相当,但这类家庭亦同样暗藏“黑洞”,如双方往往都以事业为重,两地阻隔更使双方减少对家庭的投入,无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猜忌、抱怨,令婚姻危机四伏。

  梁秋莎认为,未来粤港通婚数量总体上依然趋降,因选择跨境婚姻其实是走一条更艰辛的路。“婚姻的游戏,输共输,赢同赢,对于跨境婚姻尤其如此。”她对跨境婚姻的最大建议就是“包容”,在婚恋不同阶段看重的东西亦不同,要求双方各自都做出牺牲。“要分清哪头轻哪头重,只有包容才能达致和谐的婚姻”。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