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干休所的军休驿站内,老人们兴致勃勃地享受配餐服务。朱华 摄
“这个配送餐服务要得!我再也不用为请保姆发愁了!”肉饼蒸蛋、云耳炒肉、清炒莴笋尖、萝卜炖排骨汤……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88岁的陈玉兰娭毑连连说好。
“民以食为先”,吃饭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却成了一些老人的大难事。做一顿吃三餐,甚至一个馒头当饭吃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解决困难老人的就餐问题,无疑也是长沙深化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课题。10日,在星火干休所内,由该所引进万众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军休驿站成立,专门为所内百余名老人提供配送餐服务,颇受老人欢迎。
这种居家养老服务形式在长沙还是第一家。
A 军休驿站
比请保姆划算,八旬老人乐享送餐服务
陈玉兰老人有5个子女,但老人不愿意去儿女家住,喜欢一人独居。老人腿脚不好,住在5楼的她下次楼都要花上十几分钟,为此老人请过保姆,但2000多元一月的工资加上和保姆口味不合,老人换了几次保姆后干脆自己做起了饭,一天做一顿饭,中午吃了晚上再吃。
“10元到12元一餐,挺好的,不贵,比请保姆划算多了!不想下楼还可以送到家里吃。”陈娭毑说自己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吃饭问题”包括买菜、洗菜、烧煮、洗刷餐具等工作,要一餐餐、一天天持续得到解决,对一个高龄、羸弱、病残的老人来说,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这也难怪军休驿站的开设得到老年人的青睐。
据星火干休所所长朱湘玲介绍,所内10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达到了80多岁,其中90%都是空巢老人。“吃饭,这个在一般人看来不是事情的事情,在这些老人这里就成了个大问题。但我们作为管理机构,开设食堂不是专业范围。”
为此,朱湘玲找到“万众和”一拍即合,成立了军休驿站,“通过借助社会优质力量,结合国家保障,为老人们引进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
五成高龄老人选择服务,满意度比较高
“我和老伴订一份10元的和一份12元的,这样我们两个人可以吃到5种不同的菜。”80岁的唐爹爹和老伴吃完了第一餐,觉得很满意,立刻预订了第二天的饭菜。目前,该项服务需要在前一天下午3时前,由老人主动报餐,以方便“万众和”按量采购食材,保证新鲜品质。
每天军休驿站都会提供第二天的菜单,分为10元和12元两类,每类各有3种搭配,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辣椒还要少点。”“最好能提供筷子,勺子我还吃不惯。”“最好能单份打菜。”朱湘玲仔细收集了老人们的意见,“众口难调,但我们会不断完善,尽量做到让老人都满意,总的说来,今天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针对老人营养需求,我们设计了科学的菜单,此外口味更清淡、口感上更软烂。”“万众和”养老产业部经理李美华表示,尽管该公司在长沙已经运营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开展这种配送餐服务还是第一次,今后将逐步扩大配送餐服务的范围,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享受此服务。
10日军休驿站开张当天,第一餐有30多位老人就餐,当天预订第二天餐的老人则达到50多人,占到了所里老人数的一半。到昨天发稿时止,来军休驿站享受送餐服务的老人,每天都稳定在五十人左右。李美华分析,没有来预订送餐的老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人有自理能力,想自己动手做饭,还有一种是家中请有保姆或做饭的钟点工。这说明,星火干休所里对于送餐服务有迫切需要的老人,大部分都成为了万众和的服务对象。
B 为民食堂
社区老人参与度不高,工作人员四处“化缘”
为老人解决吃饭问题,朱湘玲不是第一个想到的人。
去年长沙首个社区居家养老配餐中心——雨花区圭塘街道大塘社区的为民食堂成立,但运营不久,就遭遇了运营艰难的难题。这是为何?为老人配送餐到底是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
“是好事也是难事。”大塘社区主任厍见玲快人快语,“开销大,收入少,确实快扛不下去了。”
一心想为百姓做点实在事的她,看到社区里老人众多,而年轻人大多在外工作,中午无法返回为老人做饭,为解决这部分老人的午餐问题,她创办了为民食堂。然而现实击破了满腔热情,每个月高达5000多元的水电气、菜、粮油、厨师等开销,与三四百元的收入形成了强烈对比。
“后来请不起大厨了,我们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当起厨子,搞了好几个月。”厍见玲说,社区任务繁重,社区工作人员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她只好四处“化缘”,“这不,我们花了一千元请了社区一位阿姨主厨,区里上月给我特批了5万元运转资金,加上社区联点单位市国资委免费赞助粮油,总算可以维持下来,但明年怎么搞,还不知道。”
目前,为民食堂每天约20名老人就餐,这相对社区400多号老人来说,比例偏低,“社区是个破产企业所在地,我们对9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80岁以上85折,也就是8.5元一餐,但还是有很多老人舍不得。”
“刚开始办的时候,媒体一宣传,好多其他区县的老人打来电话,要求我们送餐甚至想转户口过来,但我们肯定不能送到东塘那些地方去。”厍见玲说,这说明市场是存在的,老人对这块的需求是很大的,“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办下去。”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