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涉农金融机构提高“三农”融资能力观察

2014年09月29日 16:11   来源:广西新闻网   邓 萍 谢咏任

  —广西涉农金融机构提高“三农”融资能力观察

  农民“贷款难”不仅是我区、我国,甚至是世界性难题。从客观上看,农村“贷款难”突出问题体现在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难以找到有效抵押资产,贷款担保难。多年来,我区涉农金融业特别是农信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孜孜以求地去缓解、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推行小额信贷 打开一扇“窗户”

  2005年广西农村信用联社成立之时,正值联合国宣传小额信贷年。把农村小额贷款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广西各地农信人发扬“背包银行”精神,与当地村、屯干部进村入户了解信息、信贷需求。只要农户有致富渠道和项目、讲诚信,就可通过农户联保贷款模式,顺利获得小额贷款的扶持。

  2008年,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这几年,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加强与人民银行、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合作,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培育农民信用观念,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广大农民意识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自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截至2014年8月末,全区农合机构为357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占农户总数的34%;对326万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占农户总数的31%;创建76个信用乡(镇)、1126个信用村、1569个信用组。

  各级农合机构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实行“利率优惠、贷款优先、额度优厚”的政策。信用农户凭着信用社核发的贷款证申请贷款,可以“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从实践中看,各地信用户也十分珍惜信用记录,把“有贷必还、再贷不难”作为新型农民的行为准则;日益转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让涉农金融机构放心扶持诚信农户,敢贷能收。各级农合机构3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154.37亿元,截至2014年8月末,在农合机构有贷款的农户达218万户,贷款余额91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2%。

  农户贷款余额占全区银行业的67%,农户贷款有效需求满足率在90%以上。

  目前,小额贷款已成为广西涉农金融业解决农民“贷款难”的一种标准化模式。广西涉农金融业通过这一窗口和路径,不断衍生出联保信贷系列产品。如广西农信社就创建了“公司+农户”、“基地+企业+农户”、“银行+基地(公司)担保+农户”等模式,并不断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额度,从原来的1万至2万元提高到3万至5万元,对部分优质农户甚至提高到10万元。贷款用途从种养、加工扩大到农村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餐饮业等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尽量为更多低收入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帮助低收入人口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小额贷款这种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本人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限期内向农户发放的无需抵押或担保的贷款,因贷款门槛低、方式灵活,在破解农民贷款难题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创新抵押方式

  各地百花齐放

  金融机构每发放一笔贷款,都必须清楚地了解所承担的风险,一般来讲,贷款额度越高,承担风险越大。因此,除小额贷款以农民信用发放外,金融机构都要求借贷人拿出抵押物,双方签订抵押贷款合同后,提供相应额度贷款。然而,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成了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解决农村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这几年,广西涉农金融机构围绕“三农”信贷担保方式和产品创新进行有益的探索。广西农信联社推行适合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订单、存货以及农产品未来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同时,“量体裁衣”地针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推出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白糖、干茧等农产品质押贷款。广西农信联社还根据香蕉产业、田七种植大户的需求,推出了“金香蕉”助业贷款、田七贷款金融产品。仅2013年,就累计发放“金香蕉”助业贷款1.5亿元、田七贷款8100万元,让农民和农村企业把拥有的各种权利和资产转化为发展生产的“真金白银”。博白县联社推出的库区移民财政补贴权利质押贷款,以库区移民户为单位,以20年国家补贴金额的50%向移民户发放贷款,探索出了一条破解库区移民创业融资担保难的新途径。

  广西农信联社建立的抵押担保中心,优化贷款办理流程,并按照各县级农合机构贷款管理能力,大幅提高县级农合机构贷款审批咨询权限。县级农合机构单笔贷款审批金额最高可达3500万元、单户最高可达4000万元;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信贷产品,相继创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使用权、汽车发动机合格证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最高限额循环流动资金贷款、安心贷、助商贷、政保融、快乐贷款等30多个信贷产品,较大地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信贷需求。

  解难还有距离

  金融新政破题

  这些年,我区涉农金融机构腾出资金,努力满足涉农领域和小微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特别是广西农信联社,截至2014年8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2414.64亿元,比年初增加295.1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18.89亿元,比年初增加205.47亿元,双双占广西银行业机构的近半壁江山。

  然而,数字也表明,这些年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了缓解,但离彻底解决还有一定距离。

  究其原因,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在县及县以下的机构,我区绝大部分乡镇,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设有营业网点。

  这些年来,广西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以占全区20%的资金,发放了全区45%的涉农贷款、47%的小微企业贷款和76%的农户贷款。然而,面对“三农”旺盛和激增的信贷需求,这自然成了“小马拉大车”,负荷是够重的。

  如何让农民贷款不再难?这几年,金融支农惠农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从中央到地方不时颁布和实施金融支农惠农的新政策、新办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完善金融体系”部分,就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前段时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作出更具体部署:鼓励中小金融服务机构以“三农”为重点,将从农村吸收存款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支持农村信用社实施分类改革后保持支农主力地位不变。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支持具备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对外不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干部金融互助组织发展。落实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督职责,鼓励和推进建立政府风险基金。

  目前,鉴于涉农金融部门在推进抵押贷款产品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行)制度尚停留在政策层面,真正法律意义的抵押尚未实现。各地抵押制度基本是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立法层次低,从而成为涉农金融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障碍。

  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希望尽快排除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的障碍。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制度规范,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工作。建立专业的集体土地评估机构,由政府委托专业机构,在综合考量土地等级、产量、收益、位置、土质等因素的基础上统一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制定、公布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准价格,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提供参考。确定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机关。建立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促进各银行规模性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有关部门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和涉农贷款贴息制度,缓释银行风险、降低银行损失,提高各银行机构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政府应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进行一定补贴,推动各大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贷款难。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