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机器人密度看企业向“新”力度

2024-05-23 08: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姚玉洁、龚雯

  为蓝牙耳机涂胶“一丝不抖”,为汽车制造精准焊接,为中国天眼“大锅”进行“刷洗”……走进位于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矮胖瘦”的机器人,可在不同应用场景里“大显身手”。

  “从大规模工业制造进入柔性制造、智慧制造时代,产品迭代周期加快,对个性化设计、快速生产反馈要求更高,进而对人机互动、人机协作提出更高要求。”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洋说。

  解放人类双手,点亮智慧火花。快速成长的节卡机器人,是上海乃至中国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以此为代表的一批本土机器人“新势力”,也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亮眼名片。

  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每12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来自衢州、谐波减速机来自苏州……联合上下游12家企业,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目前已累计下线4700多台。

  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张镇奎表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机器人产能占比全国超50%,赋能千行百业。

  上海是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所谓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目前,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机器人,还在加快走向世界,“朋友圈”越来越广。在前不久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节卡机器人首发首展的新品,展示了中国机器人自我蝶变及工业自动化的全球布局和实践。尤其是节卡成为国内首个获得SRCI(标准机器人命令接口)认证的协作机器人厂商,这意味着,节卡融入了国际头部工业用户的供应链体系,为其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潜力。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积累的工艺库,不断优化机器人的智能感知、轨迹规划、操作精度、交互能力,协作机器人让‘机器学人’,使用体验更简单,工人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使用。”李明洋说。

  业内预计,随着生产模式逐渐从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向个性化、小批量、多频次发展,机器人将作为最小工作单元,嵌入到全生产环节,以新应用带动新产业、以小场景撬动大市场。

  根据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机器人+”正在更多领域为人们服务。依托“一业一策”“分级分类”“一厂多景”,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预计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500台。

  与此同时,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研发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攻关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从机器人密度看企业向“新”力度

2024年05月23日 08: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姚玉洁、龚雯

  为蓝牙耳机涂胶“一丝不抖”,为汽车制造精准焊接,为中国天眼“大锅”进行“刷洗”……走进位于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矮胖瘦”的机器人,可在不同应用场景里“大显身手”。

  “从大规模工业制造进入柔性制造、智慧制造时代,产品迭代周期加快,对个性化设计、快速生产反馈要求更高,进而对人机互动、人机协作提出更高要求。”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洋说。

  解放人类双手,点亮智慧火花。快速成长的节卡机器人,是上海乃至中国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以此为代表的一批本土机器人“新势力”,也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亮眼名片。

  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每12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来自衢州、谐波减速机来自苏州……联合上下游12家企业,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目前已累计下线4700多台。

  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张镇奎表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机器人产能占比全国超50%,赋能千行百业。

  上海是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所谓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目前,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机器人,还在加快走向世界,“朋友圈”越来越广。在前不久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节卡机器人首发首展的新品,展示了中国机器人自我蝶变及工业自动化的全球布局和实践。尤其是节卡成为国内首个获得SRCI(标准机器人命令接口)认证的协作机器人厂商,这意味着,节卡融入了国际头部工业用户的供应链体系,为其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潜力。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积累的工艺库,不断优化机器人的智能感知、轨迹规划、操作精度、交互能力,协作机器人让‘机器学人’,使用体验更简单,工人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使用。”李明洋说。

  业内预计,随着生产模式逐渐从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向个性化、小批量、多频次发展,机器人将作为最小工作单元,嵌入到全生产环节,以新应用带动新产业、以小场景撬动大市场。

  根据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机器人+”正在更多领域为人们服务。依托“一业一策”“分级分类”“一厂多景”,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预计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500台。

  与此同时,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研发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攻关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